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及LCP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间,共收治10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其中使用LCP内固定术治疗的21例,其余采取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结果经过平均11.3个月得随访,手法复位组的优良率为68.7%,LCP组的优良率为90.5%。结论LCP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2.
bFGF对体外关节软骨细胞创伤愈合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关节软骨细胞创伤愈合与增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创伤愈合模型及MTT比色方法,对软骨细胞创伤愈合与增殖行为进行分析。结果:bFGF浓度为5ng/ml时,即可显著促进软骨细胞创伤愈合,浓度为50ng/ml时,其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比观察镍钛聚髌器(NT-PC)与AO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与B组(42例),A组采用镍钛聚髌器内固定,B组采用AO张力带内固定,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价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4.1±2.1)周和(13.8±2.2)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87.5%和81.0%,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93.8%和8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C与AO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AO张力带操作相对复杂,NT-PC在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表现出较多的优势,因此本文为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内科疾病、骨折类型、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80.4岁,每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2.3种,均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2%.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多,充分评估和治疗术前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BTJ)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部分髌骨切除模型,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BTJ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评估其疗效.结果 ①组织学结果显示,超声组术后6周在截骨界面有大量新骨生成,BTJ可见大量新生软骨细胞;术后12周纤维软骨带初步形成;术后18周可见具有过渡结构的纤维软骨带.而对照组术后6周纤维母细胞增生,无新骨形成;术后18周出现大量新生软骨细胞,但缺乏纤维软骨带的过渡结构.②术后6、12和18周的力学测量结果显示,各组BTJ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建,三个时间点超声组的极限拉应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US可使骨、软骨等多种细胞增生,通过促进新骨形成及重建纤维软骨带而加快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6.
髂骨截骨延长术治疗下肢缩短(附42例疗效分析)陈鸿辉,麦时中我院自1988年5月~1992年5月采用髂骨截骨延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并患肢缩短42例.本文介绍我们对该手术的若干改进,分析本组病例的疗效,并就手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讨论,以祈不断提高该术...  相似文献   
37.
背景:单纯的聚乙烯醇材料对细胞的黏附能力有限,用胶原蛋白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后能否改善其对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作用尚无公认。目的:探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用Ⅰ型胶原胶表面修饰后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和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10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Ⅰ型胶原蛋白胶,由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研制的胶原胶制剂。方法:用聚乙烯醇纺丝编织成条束状支架材料,用NIH-3T3细胞株和人前交叉韧带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分别种植到聚乙烯醇和经Ⅰ型胶原胶修饰过的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P、A/COL)支架材料上,立体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扫掐电子显微镜观察NIH-3T3细胞株和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在聚乙烯醇与PVA/COL纺丝编织材料上生长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情况,对比评价编织构建的聚乙烯醇和经Ⅰ型胶原胶修饰过的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细胞相容性的优劣。在电子拉力机测试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力学性质,用SPSS11-5软件包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NIH-3T3细胞株和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在聚乙烯醇和经Ⅰ型胶原胶修饰过的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增殖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NIH-3T3细胞株比人前交叉韧带细胞生长旺盛。NIH-3T3细胞株和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在经Ⅰ型胶原胶修饰过的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上细胞黏附数量明显增多,在聚乙烯醉支架材料上细胞生长形态较好。Ⅰ型胶原胶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分泌细胞外基质但对人前交叉韧带细胞作用不明显。拉力测试该编织材料负荷一拉伸曲线与人及兔前交叉韧带的相似,柔韧性好,最大负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分别为52.61N,14.96MPa和202.08MPa。结论:Ⅰ型胶原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和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增殖,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分泌细胞外基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细胞棚容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PFN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9例。结果经4-13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31例,良23例,差5例,优良率91.5%。结论对于超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9.
胶原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骨组织工程的出现,为解决软骨修复这个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然而寻找一种合适的生物载体材料是目前软骨组织工程的热点.胶原是一种天然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可作为细胞三维生长支架,并且有维持种子细胞增殖、黏附和分化的能力.本文就胶原及其复合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状况与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Ⅱ型胶原海绵的材料特性及对软骨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Ⅱ型胶原海绵的材料特性与其在修复软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对比Ⅱ型胶原海绵与Ⅱ型胶原膜的力学、孔径方面等材料特性的差异,并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A组接受Ⅱ型胶原海绵移植,B组接受Ⅱ型胶原膜移植,而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不予治疗,分别于2、6和12周取材,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软骨缺损处修复的效果.[结果]Ⅱ型胶原海绵与Ⅱ型胶原膜在材料特性上有显著差异,胶原自发荧光分层扫描通过图像分析得出A组平均孔径为(93.26±38.41) μm,弹性模量(0.098±0.0 017) MP/m2,均较B组更为理想.组织学显示A组6周时生成大量新生软骨,12周时新生软骨形态与成熟度已经接近正常,较B、C两组更为优越.[结论]Ⅱ型胶原海绵有理想的孔径和合理的生物力学结构性质,有利于软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具有良好材料特性的组织工程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