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激素作为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补救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及极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96例,接受常规治疗加全身应用激素2周效果不佳,其中52例接受鼓室注射激素,另外44例拒绝鼓室内注射而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纯音测听法(PTA)检测患者补救治疗前后听力,比较气导听阈(0.5、1.0、2.0、4.0 kHz四个频率气导之平均值),分析两组患者补救治疗前后听力结果。结果鼓室注射组听力提高10 dB以上的患者16例,有效率为30.8%;而对照组仅有3例,有效率为6.8%。两组听力改善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鼓室内激素注射对突发性耳聋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背景:新型阳离子纳米材料叶酸聚乙二醇接枝支化聚乙烯亚胺易于合成和改性,稳定性好,结构及性能容易调控,已被作为基因治疗转染载体应用于多种疾病的研究。 目的:观察叶酸聚乙二醇接枝支化聚乙烯亚胺转染体外培养小鼠内耳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可行性及特点。 方法:分别以叶酸聚乙二醇接枝支化聚乙烯亚胺(实验组)、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对照组)作为载体,制备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转染载体系统。将昆明小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分别培养于含实验组和对照组转染载体系统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MTT法观察载体系统的细胞毒性,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强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率。 结果与结论:两种载体分别转染后,螺旋神经节细胞形态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但两组载体对螺旋神经节细胞均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组载体毒性较小且转染效率较高(P〈0.05)。结果说明叶酸聚乙二醇接枝支化聚乙烯亚胺基因转染体外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均优于传统的阳离子脂质体。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既往研究证明耳蜗微造孔注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行基因治疗对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轻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耳蜗微造孔术移植到正常豚鼠内耳后对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豚鼠分3组,空白对照组未予任何干预;单纯耳蜗微造孔术组单纯行耳蜗微造孔术,不注射任何成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鼓阶微造孔后注射经DAPI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单纯耳蜗微造孔术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耳蜗微造孔术后7 d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提高,术后28 d恢复至正常水平;耳蜗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动物耳蜗内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耳蜗切片可见荧光信号多分布于耳蜗底周的外淋巴腔(鼓阶和前庭阶),无堆积堵塞管腔情况.结果表明经鼓阶开窗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耳蜗形态结构和听力的影响是轻微的,干细胞移植后能在耳蜗内迁移并存活.  相似文献   
15.
背景:既往研究证明耳蜗微造孔注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行基因治疗对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轻微。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耳蜗微造孔术移植到正常豚鼠内耳后对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 方法:正常豚鼠分3组,空白对照组未予任何干预;单纯耳蜗微造孔术组单纯行耳蜗微造孔术,不注射任何成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鼓阶微造孔后注射经DAPI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单纯耳蜗微造孔术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耳蜗微造孔术后7 d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提高,术后28 d恢复至正常水平;耳蜗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动物耳蜗内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耳蜗切片可见荧光信号多分布于耳蜗底周的外淋巴腔(鼓阶和前庭阶),无堆积堵塞管腔情况。结果表明经鼓阶开窗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耳蜗形态结构和听力的影响是轻微的,干细胞移植后能在耳蜗内迁移并存活。  相似文献   
16.
背景:既往研究证明耳蜗微造孔注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行基因治疗对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轻微。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耳蜗微造孔术移植到正常豚鼠内耳后对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 方法:正常豚鼠分3组,空白对照组未予任何干预;单纯耳蜗微造孔术组单纯行耳蜗微造孔术,不注射任何成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鼓阶微造孔后注射经DAPI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单纯耳蜗微造孔术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耳蜗微造孔术后7 d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提高,术后28 d恢复至正常水平;耳蜗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动物耳蜗内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耳蜗切片可见荧光信号多分布于耳蜗底周的外淋巴腔(鼓阶和前庭阶),无堆积堵塞管腔情况。结果表明经鼓阶开窗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耳蜗形态结构和听力的影响是轻微的,干细胞移植后能在耳蜗内迁移并存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AmAn)损伤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兔抗鼠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免疫组化检测在体外转染了BDNF基因的BMSC(BDNF-BMSC)分化结果 .将BDNF-BMSC植入阿米卡星致聋豚鼠的耳蜗,并设单纯植入人工外淋巴组、BMSC植入组及BDNF基因植入组作为对照.分别在移植后1、2及4周取耳蜗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耳蜗病理改变、计算SGC密度;免疫组化染色计算相对吸光度值,比较各组对耳蜗SGC的保护作用.结果 转染后BDNF-BMSC的Nestin、NSE、GFAP阳性率均高于未转染的BMSC(P值均<0.01).耳蜗注射后在相同时间点各组间SGC密度和吸光度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BDNF-BMSC组SGC密度最大、吸光度值最大;各组SGC密度和吸光度值在术后4周时比术后1周和2周时下降(P值均<0.05).结论 豚鼠耳蜗内移植BMSC、BDNF基因、BDNF-BMSC均可拮抗阿米卡星对SGC的损伤,其中BDNF-BMSC的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OSAHS儿童32例,采用全麻下扁桃体切除和经口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并随访观察手术疗效,分析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与睡眠呼吸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性,进行手术前后的睡眠监测有关参数的比较。结果:腺样体厚度与鼻咽通气道的比值(AN值) 和扁桃体厚度与咽腔宽度的比值 (TP值)与AHI成正相关;所有手术的患儿围手术期没有出现急性呼吸道阻塞及术后出血、感染的情况,随访12~24个月,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没有鼻咽粘连、腺样体残留、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手术后睡眠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和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比手术前有显著好转。结论:扁桃体与腺样体肥大是儿童OSAHS的主要原因,切除肥大的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办法,经口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具有直视、彻底和避免损伤周围附近重要结构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鼻内镜治疗策略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56例鼻内镜下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0-07-2006-03住院治疗的SNIP患者56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男34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43.5岁.初诊患者40例,复发患者16例,主要症状为鼻塞、流脓鼻涕、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等;2例无主观症状,正常体检时发现.  相似文献   
20.
中耳乳突术中面神经裸露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术中面神经裸露发生率、部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乳突手术的315耳(胆脂瘤中耳炎217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8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面神经裸露发生率及部位,并选择性别、年龄、手术史、术前面瘫、术前并发症、病理类型、外半规管裂、脑膜暴露、乙状窦暴露等9项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15耳中面神经裸露共72耳,总发生率为22.9%,最常见发生部位是鼓室段(93.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面神经裸露相关的因素有术前面瘫、术前并发症、病理类型、半规管裂、脑膜暴露;多因素分析显示,与面神经裸露相关的因素有术前面瘫、病理类型为胆脂瘤、外半规管裂。结论:在乳突根治术中面神经裸露率可高达22.9%,最常见发生部位是鼓室段,术中应小心避免损伤。术前面瘫、病例类型为胆脂瘤、外半规管裂是存在面神经裸露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初步估计乳突手术中面神经裸露发生风险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