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北京市1291例SARS患者(其中121例死亡)的病例资料,比较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和有、无其他基础疾病三组SARS患者病死率的差异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SARS患者总的病死率为937%。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基础病和无基础病的SARS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864%、1185%和449%(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年龄和职业后既往有心脑血管病的SARS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是无基础病患者的183倍(P<005)。结论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是SARS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北京降压0号)和复方利血平片(复方降压片)长期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 :选取2008-10至2009-01北京7个农村社区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6例,年龄45~75岁,随机分成2组,分别服用北京降压0号(降压0号组,393例)和复方降压片(复降片组,373例),北京降压0号的剂量为0.5~1片/次,1次/d,复方降压片的剂量为1~2片/次,3次/d,观察时间为24个月。结果 :共710例患者完成试验,降压0号组与复降片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24.7±13.9/13.2±8.8)mm Hg vs(23.0±14.2/11.9±9.5)mm Hg,1 mm Hg=0.133 k Pa]、总有效率(89.0%vs 84.5%)、不良反应发生率(0.5%vs 1.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2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1、6、12、24个月降压0号组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均高于复降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0号组患者在服药24个月末依从性高于复降片组[(99.2±4.8)%vs(9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降压0号依从性和对2级高血压的降压幅度高于复方降压片。两组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均未见明显的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群血浆抵抗素浓度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们2005年和2010年两次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调查的同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943例,其中男316例,女627例,男性平均年龄为(58.2±8.5)岁,女性平均年龄为(59.3±7.5)岁。按照两次调查测定血浆抵抗素浓度变化的4分位数将943例研究对象分为:≤-0.66 mmol/L组(n=239)、-0.67~0.25 mmol/L组(n=233)、0.26~1.24 mmol/L组(n=235)和≥1.25 mmol/L组(n=236)。运用Pearso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浆抵抗素浓度变化与同期的体重变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女性血浆抵抗素浓度变化与体重变化百分比、体重指数变化量及其变化百分比、腰围变化量及其变化百分比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173、0.1521、0.1412、0.1228、0.1057,P均0.05),男性均不显著(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调整基线变量因素后,女性血浆抵抗素浓度变化与体重变化量及其变化百分比、体重指数变化量及其变化百分比、腰围变化量及其变化百分比均显著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261与0.2916、0.2157与0.3072和0.0532与0.2738,P均0.05),男性均不显著(P均0.05)。结论:女性血浆抵抗素浓度的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男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3 ~2014年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4个县开展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实际入选5402人,有效数据4704人.利用该资料分析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身体脂肪率及内脏脂肪指数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内脏脂肪指数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67(95% CI:0.65~0.69),而腰围对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0.66(95% CI:0.63~0.69)和0.67(95% CI:0.65~0.68).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体力活动、吸烟、饮酒及教育程度因素后发现身体脂肪率对高血压(标准化OR =1.71,95% CI:1.57~1.87)和血脂异常(标准化OR=1.88,95% CI:1.72~2.06)的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糖尿病来说,腰围的预测效果较好(标准化OR=1.62,95% CI:1.45 ~1.80).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身体脂肪率对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预测效果较好,而腰围对于糖尿病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糖代谢状态的归因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方法 本研究数据基于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和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共纳入22702名35岁及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中国高血压调查对象,并于2018—2019年对其随访心血管死亡结局.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糖代谢状态与死亡的风险比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35岁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方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中国重要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该项目中17 418名≥35岁的女性,问卷调查收集其年龄、病史、是否绝经等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其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社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初步了解不同诊断标准的预测效果.方法 于2008年对北京市两组中老年社区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纳入分析者共1266人(男性598人,女性668人),年龄45~69岁.分别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人治疗组报告Ⅲ修订版(ATPⅢ修订版)和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标准诊断MS.结果 IDF、ATPⅢ修订版和"指南"定义的MS患病率分别为39.0%、43.3%和30.9%.三种标准两两之间一致性测量Kappa系数分别为0.911、0.719和0.730.调整了年龄、性别、LDL-C、吸烟、饮酒后,三种定义的MS组CCA-IMT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01).调整上述变量后,三种定义的MS均显著增加颈动脉内中膜斑块检出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1.499(95%CI:1.157~1.942)、1.696(95%CI:1.314~2.189)、1.763(95%CO:1.344~2.312).结论 三种标准定义的MS在吸烟、LDL-C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外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独立预测作用,不同标准定义的MS与斑块检出风险关联强度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居民肥胖类型以及与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新疆、西藏两地≥35岁研究对象7 631人,其中5 802人纳入本研究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的普通肥胖、腹型肥胖、内脏肥胖和混合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0.53%、12.62%、10.08%和42.35%。其中混合肥胖中同时满足3种肥胖类型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占58.65%(1 441/2 457)。男、女性10年冠心病患病风险分别为(3.05±4.14)%和(1.42±2.37)%(男性高于女性,P<0.000 1)。混合型肥胖研究对象高等级冠心病发病风险所占比例为30.16%,显著高于普通肥胖(19.35%)、腹型肥胖(28.01%)和内脏肥胖(18.46%)。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混合型肥胖人群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高于其他肥胖类型(OR=2.889,95% CI:2.525~3.305),其中BMI和腰围两项指标均异常的研究对象10年冠心病风险更高(OR=3.168,95% CI:2.730~3.677)。结论 肥胖问题在新疆、西藏地区较为严重,男性、混合型肥胖(特别是BMI与腰围均异常)人群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脂肪率(BFP)和内脏脂肪指数(VFI)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5-2016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选取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调查对象7 571人,有效数据5 643人。危险因素聚集定义为两种及以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居民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为9.78%。BFP、VFI按照四分位数分组,调整性别、年龄、民族、吸烟、饮酒、教育程度、职业劳动强度和海拔后,随着BFP或VFI水平升高,BFP或VFI与危险因素聚集关联的OR值增大。以BFP为5.0%~27.0%组OR值为1,BFP为27.1%~31.7%组、31.8%~36.6%组和36.7%~50.0%组OR值(95% CI)分别为1.15(0.86~1.54)、1.48(1.05~2.07)和1.72(1.10~2.68);以VFI为1~6组OR值为1,VFI为7~9组、10~13组和14~30组OR值(95% CI)分别为1.20(0.81~1.79)、1.91(1.30~2.80)和3.91(2.64~5.77)。BFP、VFI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和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FP和VFI水平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相关,VFI对危险因素聚集的预测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东北农村地区35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农村地区糖尿病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吉林省2个县的35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获取糖尿病及相关因素的资料。结果本研究用于糖尿病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有效数据为2600人。我国东北地区35岁及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粗(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3%(5.3%),粗(年龄标化)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4.7%(44.0%)、48.9%(39.7%)、14.7%(10.0%)和30.11%(18.0%)。女性、高龄、有家族史和不饮酒人群知晓率和治疗率较高(P〈0.05),而且治疗率还与腹型肥胖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族史、是否为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情况等5个因素是我国东北地区35岁及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的影响因素(OR=1.55~5.30)。结论我国东北地区35岁及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但是知晓、治疗和控制水平较低,亟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防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