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皮跟腱切断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Ponseti方法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探讨经皮跟腱切断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60例(91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治疗初评分≥4分(僵硬型)。A组患足矫形外展至70°、背屈〈15°、同时HS〉1、MS〈1和距骨被覆盖;B组患足矫形至前足内收纠正但无法背屈,同时HS〉1、MS≤1,行跟腱切断术;以Pirani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患儿均得到随访,时间6~30(15±5)个月。A、B两组手术前石膏矫形次数分别为(5.1±0.91)次、(2.42±0.56)次(P〈0.05),治疗时间分别为(36.8±4.98)d、(19.3±5.09)d(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跟腱均获得愈合,跖屈有力,术后患足背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onseti方法矫正僵硬型马蹄足过程中,畸形愈严重跟腱挛缩愈严重,早期行经皮跟腱切断手术可明显减少石膏矫形次数、缩短疗程,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alter骨盆截骨手术中髋臼骨块空间移位情况.方法 通过计算机工作站,分别采用两种骨块空间位移方式,对32例单侧髋脱位患儿术前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手术模拟(模拟手术组Ⅰ和模拟手术组Ⅱ),分别测量各组髋臼指数和髋臼后方坐骨支至骶骨的空间距离,以32例术前组患儿的相对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结果 模拟手术组之间髋臼指数无明显差异(模拟手术组Ⅰ为13.45±2.45,模拟手术组Ⅱ为14.16±3.98,t=0.86,P>0.05),髋臼后方坐骨支至骶骨的空间距离有统计学差异(模拟手术组Ⅰ为19.72±3.34,模拟手术组Ⅱ为28.43±4.87,t=8.34,P<0.001);与相对对照组对比,两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骨块空间位移方式,髋臼指数均能获得改善;但如果首先前移髋臼骨片,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矫形,而且能够减少髋臼后方软组织的阻挡.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正常及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儿童股骨头近端骨骺生长板同承力情况下横断面的应力进行研究,为股骨近端截骨矫形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Tonnis分型选取40例DDH大龄儿童,其中男性11例,女性29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10.14岁。分为半脱位及全脱位组。20例非DDH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10.10岁。通过二维CT技术测定各组股骨颈前倾角,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股骨头近端骨骺生长板在横断面上的应力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股骨头近端骨骺生长板横断面上前内侧及后外侧的切应力和静压力相当。半脱位组及全脱位组股骨头近端骨骺生长板横断面上前内侧静压力大于后外侧,而前内侧的切应力小于后外侧。股骨颈前倾角与前后两侧静压力差呈正相关,与前后两侧切应力差呈负相关。结论 DDH大龄儿童的股骨颈前倾角随生长发育而增大。传统的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在纠正发育性髋脱位儿童股骨骨骺异常应力,保证正常的头臼关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限元方法是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由无限个质点组成并且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体近似为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集合体,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再求解。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推动了有限元分析理论和应用的发展,有限元分析软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简单理想模型的二维分析发展为真实模型的三维分析,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分析不规则物体的力学特点方面具有优越性,Brekelmans、Rybicki等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骨骼系统的应力分析,随后众多学者将其广泛应用于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其实用性、科学性已得到验证。儿童髋关节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存在骨骺生长的影响因素,且覆盖有大量软骨,是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任何生物力学的改变都会影响髋关节发育,改变髋关节的形态。以往研究多基于临床病例的观察,而病理研究主要通过动物模型模拟力学改变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在人体进行力学实验几乎不可能。有限元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生物力学实验,能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并模拟人体生物力学情况,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起作用,现就近年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有限元儿童髋关节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乎、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 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 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平、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 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珽  张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3):1018-1020
髋关节的形态学研究主要应用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的早期诊断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置入位置的判断。早期的形态学研究主要依靠二维平面X线片。二维CT应用于临床后,通过X线片和CT二者相结合对髋关节的三维形态有了初步了解。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三维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髋关节的三维空间中的形态学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儿童骨科常见的畸形,发病率约为0.1%,我院每年收治的髋关节脱位患儿约200例左右,对于年龄大于2岁的患儿,通常采用各种切开复位的手术方案[1],术后患儿常出现不同时长的体温升高,有些患儿体温波动于39 ℃左右.为了解患儿术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2005年1月-2006年1月于我院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的髋脱位患儿的术后体温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注意事项及对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经验。方法1997年1月~2002年2月,收治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4~11岁,平均7.2岁。3例有明显肘外翻畸形。初期诊断Ⅰ度骨折4例,Ⅱ度骨折5例,诊断不明确或漏诊4例。伸肘障碍13例,受限30~70°,屈肘〉90°;疼痛2例;肘外翻1例;X线片示骨折不愈合10例,畸形愈合3例。12例患儿损伤至手术时间为32~81d,平均56d,行切开复位加钢针内固定术;另1例患儿为受伤后6个月就诊,行切开复位加钢针内固定和植骨术。结果13例均获随访3~8年,平均5.4年。无肘内翻或外翻畸形,5例有外髁部轻度突起畸形。肘部屈伸活动度改善40~70°,平均56°(包括术前屈肘受限),前臂旋转活动好。X线片示术后6-8周骨折愈合,基本恢复关节平面;无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无无菌性坏死发生。结论肱骨外髁骨折治疗重点在于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陈旧性骨折。对于陈旧性骨折,尽早手术能有效修复重建肘关节外观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