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通过对肺硬化性血管瘤(SHL)CT增强特点的分析,探讨肿瘤的CT强化基础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例SHL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得出增强前后的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CD34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计算MVD。结果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平均CT强化值为(56±15)Hu,直径≥3 cm的5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直径<3 cm的1例病灶强化不均匀,4例病灶强化均匀;肿瘤的强化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病灶显著强化是SHL的特点,是由肿瘤内的MVD决定的。 CT增强扫描对SHL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及影像后处理在骨折影像上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5例外伤,放射科首诊可疑骨折的患部DDR图像.由3组医生,分别为DR图像不作处理组、一般处理组和增强处理组,对3组诊断与临床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作出ROC曲线.结果 45例中,有骨折30例,无骨折15例.增强处理组敏感度最高,但特异性较低;一般处理组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论①DR图像作适当的后处理可以提高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②DR图像增强处理能提高骨折线细节观察的敏感度,但同时可能会使细节的特异性降低,故不应常规使用.③加强对DR增强影像的适应性和认知力,以提高对细节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3.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发热、头痛5 d"于2007年5月7日入院.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5℃,伴寒战,全身酸痛,视物有重影,头痛为双前额胀痛,发热时加重,无呕吐.腹泻1次,为水样便,伴腹痛,在外院门诊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因效果不佳入我院.  相似文献   
34.
背景与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但目前尚未见关于直接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和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TM)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脏中心所有置入Cypher或Taxus支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结果共计122例患者(Cypher组为31例,Taxus组为91例).B2和C型病变75%.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与Taxus组相比Cypher组有更小参照血管直径(2.4±0.6 mm和2.6±0.7 mm,P<0.01),Cypher组和Taxus组术后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和1.1%)、6个月靶病变重建率(3.2%和3.3%)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6.4%和5.5%)都没有差异.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在降低6个月临床再狭窄率、靶病变重建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机化性肺炎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31例机化性肺炎经胸部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等影像学特点。结果右肺22例(70%),左肺9例(30%)。病灶直径介于0.8~7.0 cm。20例呈团块、片状(65%),10例(32%)呈结节状,1例(3%)呈梭形。形态不规则者27例(87%),表现为楔形、多角形,边缘模糊,形态规则4例(13%),边缘光滑。17例(55%)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14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3例可见空洞;14例(45%)病灶密度均匀。平扫低密度区及空洞增强后无强化,其余实变区域强化明显,强化前后CT差值平均约44 HU。6例(19%)病灶相邻胸膜腔少量局限性积液。结论孤立局灶型机化性肺炎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临床的诊断。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形态学征象与ERCC1蛋白表达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33例具有完整胸部CT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的Ⅰ期NSCLC患者的资料,均具备完整的3年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FS).采用半定量免疫组化法分析切除肿瘤标本的ERCC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Ⅰ期NSCLC术后ERCC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3年DFS存在相关性(P=0.004),与3年OS无相关(P>0.05),ERCC1蛋白水平呈高表达者术后预后较好;CT所见肺癌病灶边缘不光滑、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ERCC1蛋白表达水平有相关性(P<0.05),ERCC1蛋白水平呈高表达肿瘤出现边缘不光滑、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率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边缘不光滑及毛刺征与ERCC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Ⅰ期NSCLC术后ERCC1蛋白水平呈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好;CT所见肿瘤边缘不光滑、短毛刺征与ERCC1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8.
直接数字摄影系统图像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DDR影像质量控制的方法。材料和方法:按顺序抽取我院实行质量控制前、后的DDR照片各400份,依据照片甲片率的判定标准分别统计出甲、乙、丙片率及废片率,并分析非甲级片影响因素。对机器性能、曝光参数、技术员素质、后处理技术四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采用相应有效质控措施。结果:质控组甲片率66%、乙片率29%、丙片率5%。非质控组甲片率41%、乙片率35%、丙片率23%。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能显著地提高DDR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原发气道唾液腺型肿瘤 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气道ACC和23例MEC患者的CT表现。结果 病变部位:ACC位于气管及主、叶支气管,以气管最多(12/22,54.55%),MEC位于段及以上各气道,以主支气管最多(9/23,39.13%)。ACC形态:气管腔内外肿物10例,气道壁弥漫增厚5例,肿物截断主支气管者4例,腔内宽基底肿物3例。MEC形态:气道腔内肿物20例,腔内外肿物2例,肿物截断主支气管者1例。密度:ACC平扫CT值24~35 HU、低于邻近胸壁肌肉,多轻度强化(14/19,73.68%);MEC平扫CT值40~60 HU,4例伴少量钙化,多明显强化(16/20,80.00%)。结论 气道唾液腺型肿瘤CT表现具一定特点,CT影像能较准确的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检查的感染控制方案。方法: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医院CT设备布局感控、医院的检查区域划分、医务工作人员感控和防护要求、设备与环境感控、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进行布置。结果:暂未出现本科室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及院内交叉感染。结论:每家医院根据本单位的布局,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地布置,能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