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了解影响临终住院病人医疗费用的因素,探索降低住院费用的策略,为建立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上海市闵行区2002-2003年前10位死因临终住院病人各项费用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通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住院日是住院费用最主要影响因素;医保、工人、家务组、在婚诸因素通过住院日间接影响住院费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学文化程度,诊断依据为临床,临床 理化诸因素直接影响住院费用;医院级别、诊断依据为病理、其他类疾病、干部组诸因素同时影响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结论控制住院费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增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分析了上海市日均气温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2002-2004年闵行区总死亡人数为13 919人,平均每日死亡12.70人.从各年代数据来看,日死亡人数及其他多数相关指标年平均值在3年间变化不大或多呈波动变化.只有SO2的年平均值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增高.根据各温度点对应的气温每改变1℃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CI,求得适温段为11.67℃~20.71℃.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而偏离适温段时,每日居民死亡增加.结论 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居民死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3.
广义相加模型在气温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估计气温改变对城市居民死亡的影响,探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气温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2002~2004年的时间序列资料,在尽可能地控制混杂因素的基础上,GAM中拟合二次函数分析气温变化对城市目居民死亡数的影响。结果根据模型拟合结果求得对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适温段”为(11.7℃~20.7l℃),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而偏离“适温段”时。每目居民死亡人数增加。结论上海市日均气温对闵行区居民死亡有影响,GAM应用灵活方便。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大气污染对居民每日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时间的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周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上海市闵行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日死亡的关系。[结果]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以及二氧化氮(NO2)的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对应居民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30(95%CI:1.0005~1.0055)、1.0123(95%CI:1.0051~1.0195)和1.0126(95%CI:1.0059~1.0194)。[结论]上海市闵行区大气污染物PM10、NO2、SO2的浓度变化对居民日死亡人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居民1996—2015年的死因变化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变化和趋势。方法  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转折点(Joinpoint)回归对死亡数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转折点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置换检验,转折点的确定基于P<0.05。结果  2015年闵行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07%,较1996年上升了73.89%。近20年来,闵行区粗死亡率总体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年率变化(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为0.62% (P<0.05),标化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APC=-3.73%,P<0.05)。2015年闵行区户籍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前五位死因均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简称“代谢病”)和损伤中毒。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中毒的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6%、-1.86%、-8.03%、-4.96%,P<0.05);内营代病的标化死亡率在1996—2001年大幅度上升(APC为16.58%,P<0.05),2001—2015年趋于平稳。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6.
上海市闵行区循环系统疾病临终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循环系统疾病临终住院医疗费用影响因素,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上海市闵行区2002、2003年循环系统疾病临终住院各项费用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通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住院日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医保、工人、75岁以上年龄组、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诸因素通过住院日间接影响住院费用,干部、诊断依据为临床+理化、临床诸因素直接对住院费用产生影响,不同级别医院同时影响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结论]需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闵行区流动人口出生特征,为完善本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上海市出生医学信息系统出生监测数据,分析2007—2011年闵行区流动人口出生特征,并与户籍人口出生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53~123.36,剖宫产率为33.60%~37.50%,流动人口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出生缺陷报告率低于户籍人口。[结论]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生育状况存在差异。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健康宣教力度。  相似文献   
38.
目的 了解1996-2010年上海市闵行区跌倒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1996-2010年闵行区所有户籍居民的跌倒死亡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分构成、圆分布等方法描述跌倒死亡人群、时间和地区特征;利用潜在寿命损失年、早死指数等指标分析跌倒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 闵行区1996-2010年跌倒导致1 242人死亡,男女性别比为0.73;死亡率、潜在减寿损失年和早死指数呈上升趋势;75岁及以上年龄组跌倒死亡发生率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显著增长;跌倒致死患者57.97%发生在家中,54.78%发生了不同部位的骨折,26.00%发生颅内损伤.结论 以老年人为防护重点、家庭为重要防护地点以及防止骨折为宣传重点,合理高效地使用有限资源开展对跌倒的干预.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敬老院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收集全区27家敬老院老年期痴呆患者每月缴纳费用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职业、每月收入等人口学因素,敬老院性质和入住时间等社会学因素,以及痴呆严重程度和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疾病因素,是影响老年期痴呆患者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和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政府部门在配置卫生资源时应充分考虑痴呆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同时提高痴呆患者的康复和照料水平,改善痴呆老人的卫生保健现状.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猩红热流行动态,研究猩红热发病规律和趋势,对今后进一步防控提供有效措施。方法对2008—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网猩红热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8—2018年闵行区猩红热发病从2011年起明显上升,分别在2011、2015、2017年发病达到小高峰。全区各个街道镇均有疾病发生。发病年龄分布在0~45岁,主要集中在4~15岁,占发病总数的92.7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病例中,学生和幼托机构儿童发病占到95.5%,散居儿童占4.2%。结论2008—2018年闵行区猩红热发病明显上升,每年4—6月、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