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9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探讨贝拉普利与琥珀酸美托洛尔单用及联用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的疗效及其对左室肥厚的逆转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HFNEF诊治中国专家共识(CHFS 2010)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贝拉普利(A组),琥珀酸美托洛尔(B组)或两药合用(C组)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血压,临床症状[6min步行试验(6MWT)]以及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左室舒张期充盈速度比值(E/A)、组织多普勒E峰减速时间(DT)、左房容积指数(LAVI)等指标,观察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6MWT:A组[(342.2±67.1)∶(399.7±62.5)m,P<0.05],B组[(328.3±58.4)∶(495.5±82.2)m,P<0.05],C组[(337.3±45.1)∶(534.5±77.3)m,P<0.05]。DT:A组[(297.1±74.1)∶(256.6±75.7)ms,P<0.05],B组[(302.6±83.2)∶(237.4±61...  相似文献   
72.
曹喆  陈曼华  周玮 《人民军医》2014,(8):853-855
目的:观察消融术联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伴OSAS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导管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术后12个月随访,进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比较两组房颤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使用情况,以及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房颤复发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8%(P〈0.05);左心房内径(34.17±2.33)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7.42±2.54)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61.42±3.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46±2.96)%(P〈0.05)。结论:消融术联合CPAP可显著降低阵发性房颤伴OSAS患者房颤复发率,减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可改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中出现左房室(AR)间期异常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48例,根据食管心电图测量的AR间期分为AR间期缩短组(AR≤100 ms)与AR室间期正常组(AR>100 ms),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脏彩超以及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AR≤100 ms组患者年龄高于AR>100 ms组(P=0.018);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AR≤100 ms组高于AR>100 ms组(P=0.038);AR≤100 ms组左心房内径较AR> 100 ms组增大(P=0.041).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脏电传导的异常,AR≤100 ms的冠心病患者多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74.
托拉塞米短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亚芸  陈曼华 《临床荟萃》2008,23(18):1352-1353
心力衰竭是指心输出量的下降导致组织灌注减低,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体内水钠潴留.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已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病例,比较不同类型非钙化冠状动脉斑块在支架术中对扩张的阻力。方法 选择2007年至2012年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已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116例。依据冠状动脉血管重构系数将非钙化冠状动脉斑块分为正性重构组和非正性重构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靶斑块内是否检测出脂质核心、预扩张球囊规格、预扩张球囊充盈压力、支架规格、支架释放压力。结果 正性重构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和非正性重构组比较,脂质核心在正性重构组中检出更多。症状典型的病例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正性重构组多见,稳定型心绞痛在非正性重构组多见。两组预扩张的应用比例相似,两组预扩张球囊规格和预扩张压力无差异。两组支架的规格无差异。正性重构组支架释放压力为1 121.64±213.68 kPa,低于非正性重构组的1 232.56±201.95 kPa(P<0.01)。结论 和非正性重构组相比,正性重构组斑块内脂质核心更常见,支架植入时对支架成形阻力较小。术前识别冠状动脉重构类型对能否选择支架直接植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本文通过用药前后血液动力学监测比较,进一步说明其扩血管药物在心衰治疗中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一、对象与方法50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2岁.其基础疾病为:冠心病17例,高血压心脏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功能分级为Ⅲ或Ⅳ级.给予酚妥拉明10~20mg溶于10%葡萄糖液200~300ml中静脉滴注.于用药前先测量身高、体重、坐  相似文献   
77.
老年人心房纤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2~2005年5月住院的236例心房纤颤患者分成两组,60岁以上为老年组158例,60岁以下为对照组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因和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和对照组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各为10.8%、8.2%、81.0%和47.4%、37.2%、15.4%;老年组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41.8%,高血压病占31.0%,对照组中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占34.6%;伴心功能不全的病例在老年组中为57.6%,显著高于对照组24.4%。随诊6~12月,老年患者脑梗塞事件发生率为20.9%,高于对照组7.7%。两组病例抗凝治疗率分别为老年组65.8%,对照组25.6%。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纤颤患者以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高,伴有心功能不全及脑梗塞的病例也明显增加,抗凝治疗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含乙烯基和硅氢键的聚硅氮烷(ViHPSZ)在氯铂酸催化下的交联过程。用FTIR、TG-DSC研究了其热行为并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陶瓷产物的致密性。结果表明,氯铂酸催化剂经活化处理可催化ViHPSZ交联。交联主要以硅氧化反应方式进行,聚硅氮烷在交联过程中重量损失少,产物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情况的变化,以 Cornell-QRS 标准和 Sokolow-Lyon 电压判断左心室肥厚对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7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心肌肥厚者50例(心肌肥厚组),无心肌肥厚者124例(非心肌肥厚组)。记录基线、6个月、1年、2年血压、心电图 Cornell-QRS 标准和Sokolow-Lyon 电压值,比较组间差异,并以 Cox 危险模型分析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生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无心肌肥厚组相比,心肌肥厚组高血压病史更长(P <0.05),3级高血压比例明显更高(P <0.05),24 h 平均 SBP 更高(P <0.05)。与基线值相比,心肌肥厚组6个月、1年、2年 SBP、DBP、Cornell-QRS 指数和 Sokolow-Lyon 电压均显著下降(P <0.05)。与无心肌肥厚组相比,心肌肥厚组2年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比例明显更高[3(6.0%)vs .1(0.8%),P <0.05;6(12.0%)vs .2(1.6%),P <0.01]。Cornell-QRS 指数和 Sokolow-Lyon 电压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ornell-QRS 指数和 Sokolow-Lyon 电压可能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0.
周宁  陈曼华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2008,20(1):80-82,86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