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9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陈曼华  陈协青 《医学综述》1995,1(10):469-470
在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的变化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中,不同的导联,其Q-T间期不尽相同,测量Q-T间期,究竟以哪一个或哪几个导联作为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旨在通过测量正常人和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十二导联Q-T间期,讨论Q-T间期测定的导联选择问题,以供临床应用参考。1 对象和方法200例住院病人,分为二组:甲组100例,平均年龄56岁(28~83岁)。均系我院外科住院病人无心脏病病史及体征,心电图检查正常者;乙组100例,平均年龄65.8岁(35~88岁),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所有病人均为窦性心律,同时已排除了在记录…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6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首剂静注负荷量胺碘酮150mg,10分钟注入,继之以1.0mg/min维持静滴,静脉滴注6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mg/min;若心律控制不满意,可间隔15分钟~30分钟后,再给150mg的追加负荷量2~3次,24小时总剂量在2000mg以内。结果有效率81.0%,副反应发生率4.8%。结论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究临床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表现症状和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46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的组织学类型将其分为15例混合型和31例单纯型。分析所有患者的ER、NSE、PR阳性表达率和淋巴结的转移状态。结果混合型患者的ER、NSE、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66.67%、53.33%,均明显低于单纯型患者的80.65%、87.10%、7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为6.45%,显著低于混合型患者的33.33%;单纯型患者一年内的生存率100.00%,显著高于混合型患者的73.33%;单纯型患者的肿瘤直径(1.42±0.21) cm,显著低于混合型患者的(3.12±0.38) cm;以上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ER、NSE、PR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直径越小,患者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越少,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rs501120、rs17465637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未治疗过的CHD患者775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775例.采用TaqMan-MGB探针检测rs501120、rs17465637两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SNPs).结果 rs5...  相似文献   
55.
直立性调节障碍是因小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不稳定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并非器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于晨起或直立后出现头晕、心慌、胸闷、恶心。某些病人症状不典型,误诊常有发生。为吸取教训,现搜集1991年11月至1992年11月在院外误诊的16例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6例,最小年龄4岁,最大16岁。自发病至确诊时间:2~6个月9例,~1年4例,~2年2例,~3年1例。误诊为低血糖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价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5~5.0mg/d.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血压、心率、LVDd降低,LVEF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收缩压下降,LVEF升高的幅度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尿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治疗剂量的非洛地平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57.
戴睿  于杨  刘锦华  陈曼华 《重庆医学》2012,41(11):1117-1119
目的 通过测定心力衰竭分级B阶段合并有室内传导阻滞(IVCD)患者的血清脑钠素(BNP)浓度,探讨IVCD对于心力衰竭分级B阶段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B阶段的患者133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QRS时限小于100 ms)及IVCD组(QRS时限大于100 ms).IVCD组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BNP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组BNP水平最高,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组BN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8.
周逸  陈曼华  熊才金  杨锴  何琴  陈刚 《心脏杂志》2015,27(2):202-205
目的:观察应用64层螺旋CT(64-SCT)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的36例患者,共计45处非钙化冠脉斑块病变。依据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为达标组(17例,20处病变)和未达标组(19例,25处病变)。比较两组病例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病变血管重构系数、斑块体积、最小管腔直径、斑块平均CT值和最小CT值的变化。结果:达标组LDL-C降幅为47%,大于未达标组的30%(P<0.01)。两组的血管重构系数和斑块体积均可见减小的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与治疗前比较,达标组的斑块平均CT值增加了3.35 Hu(P<0.01),斑块最小CT值升高了10.95 Hu(P<0.01)。未达标组斑块平均CT值及最小CT值均与基线时相似。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LDL-C达标)有利于提高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9.
岩藻多糖抑制小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裙带菜提取物岩藻多糖对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该模型)、低浓度或高浓度岩藻多糖处理组(心肌梗死术后每日灌胃给予200或500 mg/kg岩藻多糖处理).每日观察小鼠死亡情况,3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病理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和,用RT-PCR检测心肌SOD、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TGF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NO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 岩藻多糖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小鼠的心功能(P<0.05)、减少梗死面积(P<0.05),提高生存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心肌iNOS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及TGFβ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SOD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岩藻多糖能激活eNOS信号通路.结论 岩藻多糖能减轻小鼠心肌梗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及激活eNO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