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46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11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38篇 |
预防医学 | 57篇 |
药学 | 106篇 |
中国医学 | 70篇 |
肿瘤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目的 构建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为弓形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工具.方法 通过PCR和酶切连接,首先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基因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载体pBSK-SAG1/5UTR-eGFP-SAG1/3UTR(pBSK-SAG1/GFP),然后构建以弓形虫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反向重复序列RNAi载体pBSK-HSP70/5UTR-IntronC-HSP70/3UTR,将载体pBSK-SAG1/GFP中的SAG1/5UTR-eGFP-SAG1/3UTR片段克隆到载体pBSK-HSP70/5UTR-IntronC-HSP70/3UTR中形成载体pBSK-GFP-Hairpin,再将该载体中的GFP-Hairpin片段克隆到载体pHANA-0.5中形成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pHANA-hairpin.通过PCR分别扩增SAG1和缓殖子蛋白1(BAG1)基因的正向和反向序列,通过酶切连接.将正向和反向序列克隆到载体pHANA-hairpin中.分别构建靶向SAG1和BAG1基因的RNAi载体pHANA-hairpin/SAG1和pHANA-hairpin/BAG1.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载体pHANA-hairpin、pHANA-hairpin/SAG1和pHANA-hairpin/BAG1.结论 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为下一步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2.
老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老年人与青中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指标与炎性介质的变化,探讨老年人群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程度与变化特征.方法31例年龄>65岁,平均(72.4±7.6)岁,ISS评分>20分,平均(27±5)分的老年创伤病人与中青年创伤病人[平均年龄(30.6±16.2)岁,平均ISS评分(29±6)分]配对分组,在来诊后和伤后2、4、6、8 d采用流式细胞术连续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和CD1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同时观察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和促炎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血浆水平.结果老年组伤后TNF-α、IL-6、IL-10低于青中年组,但持续上升时间延长,在6~8 d后IL-10血浆浓度已高于青中年组.老年组伤后4~8 d Th1/Th2比值下降明显,CD14 HLA-DR表达下调.结论老年人创伤后发生的免疫抑制比青中年人群更显著,表现为单核-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抑,而抗炎细胞因子清除不利可能是导致这一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骨科腰椎内固定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A组,生理盐水稀释为2 mL)或生理盐水2 mL(B组)。术毕即开始使用舒芬太尼进行静脉自控镇痛(PCA)。采用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及术后2、4、8、24、48 h的镇痛效果,记录患者24 h、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使用量,同时观察术后各时间点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PCA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期间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用于腰椎内固定手术术后镇痛可以增强舒芬太尼PCA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测定已确诊为癫痫的30例患者(卡马西平组15例、丙戊酸钠组15例)的血脂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1)血脂浓度与癫痫本身无相关性;2)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和脂蛋白(a)明显增高(P〈0.05)。结论长期抗癫痫药治疗能使血脂浓度增高,需监测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5.
46.
47.
患者,男,18岁,因咳嗽、咯痰、午后发热、盗汗一月余于2006年11月26日入院。体检:T39.4℃,P98次/min,R28次/min,BP110/70mmHg,营养差,左中肺可闻及细湿哕音。肺CT示:左肺见斑片状致密影,融合成片,内可见多个空洞形成,右上肺后段及下叶背段见小片状模糊影。痰涂片查抗酸菌(+),化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ESR28mm·h^-1,入院诊断:继发型肺结核。给予异烟肼0.3g,po qd,利福平0.6g,po qd,吡嗪酰胺1.5g,po qd、乙胺丁醇0.75g,po qd,同时予以保肝、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异裂菊属Heteroplexis植物小花异裂菊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Pharm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柱色谱、闪式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分离;运用波谱数据测定和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人肿瘤细胞、HIV-1复制、MPP+诱导PC12细胞损伤和多形核白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药理模型筛选其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31个化合物,包括12个苯丙素及其衍生物,(+)-(7S,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1),阿魏酸(2),肉桂酸甲酯(3),1-二十醇-3,4-二羟基肉桂酸酯(4),morinin B(5),sinapyl diangelate(6),绿原酸(7),4-O-咖啡酰奎尼酸(8),5-O-咖啡酰奎尼酸(9),5-O-咖啡酰奎尼酸甲酯(10),1,5-O-二咖啡酰奎尼酸(11)和4,5-O-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12);3个木脂素类,(+)-松脂素(13),青刺尖木脂醇(14)和(+)-松脂素-O-β-D-吡哺葡萄糖苷(15);4个苯乙酮类,2,4-二乙酰基茴香醚(16),espeleton(17),viscidone(18),12-羟基佩兰毒素-12-O-β-D-吡喃葡萄糖苷(19);9个黄酮类,异樱花素(20),橙皮素(21),3-甲氧基-5,7,3',4'-四羟基黄酮(22),金合欢素(23),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4),7-甲氧基-4',5,6-三羟基黄酮(25),3,3'-二甲基槲皮素(26),山柰酚3-O-芦丁糖苷(27),芦丁(28);3个香豆素类,东莨菪内酯(29),7-羟基香豆素(30)和泽兰内酯(31).化合物6,22分别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和人肺腺癌细胞(A549)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生长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3.74×10-5,7.17×10-5mol·L-1;化合物6有抑制HIV-1病毒复制的活性,IC50值为4.04×10-6 mol·L-1;在1.0×10-5mol·L-1浓度下,化合物22对MPP+致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化合物26和31能抑制PAF刺激的多形核白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抑制率分别为75.6%(P<0.001)和53.9%(P<0.01).结论:化合物1-31均为首次从异裂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22分别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和人肺腺癌细胞(A549)具有选择性生长抑制作用,化合物6有抑制HIV-1病毒复制的活性,化合物22具有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化合物26和31有潜在抗炎活性,其他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在以上筛选模型中未显示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49.
肺毒疫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毒疫的中医证侯演变规律。方法:通过对128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临床观察、问卷及电话随访,将所获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咳嗽、喘憋、心悸、汗出为主,症状相继或交替出现,随病程进展变化,形成发热期、喘憋期和喘脱期;各期舌质以红舌、胖大齿痕舌为主,舌苔以腻苔为主,脉象以滑数、细数为主;起病证候以太阳经证为主。结论:肺毒疫存在着嗜肺疫毒,客居气络,酿热蕴毒,浮越于表,热毒炽盛,气机壅塞,气络大伤,宗气外泄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黑龙江地区汉族人群的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G/A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在120例PD患者、125例健康对照个体中观察了COMT基因多态分布,通过比值对COMT基因变异与帕金森病作相关性研究。结果 (1)PD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不存在COMT基因G/A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P均>0.05);相关分析提示PD与COMT基因G/A多态间不存在任何关联(P均>0.05)。(2)按年龄分组后分析显示≤60岁组人群及>60岁组人群中都不存在COMTG/A多态在PD患者与正常老人间的差异(P均>0.05),相关分析未能显示年龄因素对COMT基因G/A多态分布的影响(P均>0.05)。结论研究结果未发现COMT基因G/A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