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远期疗效以及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5例(2107侧)慢性鼻-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1.2年。治愈8 6 2例(7 5.9%),好转2 1 4例(18.9%),无效59例(5.2%),总有效率94.8%。术后并发鼻腔粘连126例(11.1%)。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减少出血,提供清晰术野,正确处理病变的中鼻甲,术后规范性随访,能有效的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愈率,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致病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耳鼻咽喉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性别、年龄、病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咽癌放疗病史、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腭裂、乳突气化不良等因素与病情发展为难治性的关系。结果 96例(107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发展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22例(24耳),发生率为22.4%。各项因素中乳突气化不良、变应性鼻炎、鼻咽癌放疗史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具有多重性,其中主要危险因素为乳突气化不良、变应性鼻炎、电离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无鼻腔填塞与填塞的疗效,探讨术后无鼻腔填塞的可行性.方法 将82例1,2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填塞组(44例,75侧)和填塞组(38例,65侧),两组患者均采取术前抗炎、降压等治疗,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比较两组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黏膜水肿程度、疗效、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出血量、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填塞组术后VAS明显低于填塞组[(2.46±0.54)分比(5.49±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填塞组与填塞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黏膜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填塞组术后1个月黏膜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填塞组[(1.32±0.63)分比(3.52±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填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无填塞组明显增加.结论 对1,2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无明显出血时,可以不行鼻腔填塞,且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建立测定吡罗昔康肠溶片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2)柱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 0.05 moL8226;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pH 至3.0 )(40:60),检测波长:243 nm,流速:1.0 mL8226; min-1,柱温:30 ℃,进样量:20 μL。结果吡罗昔康在20~200 μg8226;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9),平均回收率99.59%,RSD为1.24%(n = 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吡罗昔康肠溶片含量及含量均匀度测定。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下鼻甲成形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通气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致下鼻甲肥大的患者,施行下鼻甲成形联合骨折外移术。结果 115例患者中,显效97例(84.4%),有效16例(13.9%),无效2例(1.7%),总有效率98.3%。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年,其中复发2例。结论下鼻甲成形联合骨折外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少,是一种符合鼻腔生理特征的功能性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发生鼻咽大出血的原因、抢救措施及预防措施。方法本研究收集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15例,放疗后鼻咽大出血,抢救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单纯前鼻孔填塞、前后鼻孔填塞、前鼻孔填塞+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电凝止血、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患侧颌内动脉栓塞。结果当日抢救无效死亡6例(40%),再出血(出院后1个月~1年)死亡5例(33.3%)。结论非手术治疗、单纯前鼻孔填塞、前后鼻孔填塞、前鼻孔填塞+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电凝止血、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患侧颌内动脉栓塞是目前可行的主要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便携式血氧仪监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前及术后第2天到第6天夜间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指标,分析术后短期内血氧饱和度的改善程度和变化趋势。方法根据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对符合OSAHS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3组,并对具有手术指征的52例患者进行UPPP手术,记录其术前及术后第2天至第6天每晚佩戴便携式血氧仪所监测得到的氧减指数(ODI4)、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MiniSO2),血氧饱和度分别低于90%的记录时间占总记录时间的百分比(TS90%)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患者术后E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在中度及重度OSAHS组与轻度OSAH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轻、中、重度OSAHS组中术后第2天到第6天ODI4和TS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ni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到第6天,轻、中、重度OSAHS组内ODI4和TS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与中重度OSAHS组间ODI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90%在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25例最低血氧饱和度最低值为40%,而术后有20例患者均出现最低血氧饱和度达到40%,部分病例术后有3 d达到此数值。结论尽管OSAHS患者UPPP术后多数血氧饱和度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的出现术后重度缺氧情况,存在发现窒息死亡的危险。因此,术后有必要进行连续夜间血氧饱和度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