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研制的锻炼仪,主要由气垫、改良的布朗氏架、主机三部分组成。阐述了仪器的设计背景、原理及主要部件的设计与制作,目的用于解决布朗氏架牵引病人膝关节僵硬问题。  相似文献   
52.
1998—2002年,我们运用手法复位结合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合并牵引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25~6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6例,车祸15例,砸伤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类法[1]:A3型骨折3例,B2型骨折2  相似文献   
53.
正骨手法从古到今流派繁多,且各有特色,体现了中华伤科界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对手法的描述仍停留在详述其操作过程,对其机理则未能深入研究.我们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引用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力学等理论,对正骨“折顶“手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陈渭良,中共党员,广东省南海人,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全国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外固定学会理事;广东省骨伤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佛山分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A组(16例)和B组(20例),A组行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术,B组行单纯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术,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测量和比较手术前后患者ODI、VAS和椎体间高度、角度和MRI T1值。结果所有患者获12个月以上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疗效优良率为93.8%,B组疗效优良率为90.0%。两组术后1年腰痛VAS、下肢放射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手术上下节段的椎间高度、运动范围、髓核MRI T1值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年手术节段较术前:A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增加(P<0.05)和髓核MRI T1值增加(P<0.05),B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较B组术后1年手术节段运动范围减少(P<0.05)、椎间高度增加(P<0.05)和髓核MRI T1值增加(P<0.05)。结论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满意疗效,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可能有利于手术节段髓核修复。  相似文献   
56.
伤肢小隐静脉游离移植修复腘动静脉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肢血管损伤中以动静脉损伤最为常见,特别是由于膝关节脱位、股骨下端或胫骨平台骨折而造成的动静脉损伤更为严重,以往均取健侧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游离移植修复[1]。我院自1995年8月采用伤肢小隐静脉游离移植修复动静脉损伤12例13侧肢体,取得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2例13侧肢体,男10例,女2例。年龄16~53岁,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9例,动脉挫伤断裂10例11侧肢体、挫伤严重伴有血栓形2例,静脉挫伤断裂5例、栓塞2例。受伤致建立伤肢血循环8h以内6例,8~18h5例,18h以上1例。对骨折、脱位的处理一般采用支架外固定、闭合穿针等方法,…  相似文献   
57.
临床上髌骨骨折较为常见,其中横断和纵形骨折占分类中2/3.目前治疗方法甚多,有环形钢丝、Magnuson钢丝、张力带钢丝、AO张力带钢丝及改良张力带钢丝等,这类治疗常存在钢钉松动、针尾移动、克氏针旋转、钢丝滑脱等缺点.我们自1998年开始运用手法整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髌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外侧壁截骨减压、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修复周围软组织与肌力平衡的方法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53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手术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足部功能评分。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跟骨侧位、轴位和CT片上测定的跟距骨影像学数据: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轴位角(Peries角)、跟骨宽度、跟骨轴长度,跟骨水平长度、跟骨结节部高度、跟骨丘部高度、距骨倾斜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36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无螺丝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手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评分:优23例,良22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为84.9%。手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评分及跟距骨影像学数据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充分考虑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特点及跟骨正常形态的解剖功能关系,同时兼顾周围关节、韧带、肌腱和神经,是一种改善足部畸形外观和恢复足部正常功能的可行方法,能显著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止血带释放时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血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80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B组:关闭切口弹力绷带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输血例数、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膝关节屈曲度.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161.5±50.1)mL]多于B组((70.0±19.4)mL],术后失血量[(357.8±104.7)mL]少于B组[(467.9±116.0)mLl,总失血量[(516.8±107.9)mL]少于B组[(579.5±140.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77.7±14.6)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带使用时间为(69.4±14.4)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膝关节屈曲A组为93°、B组为84°,术后2周A组为113°、B组为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周后A组膝关节屈曲为117°、B组为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可减少手术总失血量.  相似文献   
60.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接的成骨作用。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对比。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基因转染效果实验,于2007-11-27/2008-12-0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细胞诱导。5周龄Wistar大鼠用于移植实验。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徐霖博士惠赠。 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采用脂质体介导将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与磷酸钙胶原材料复合培养,植于Wistar大鼠后腿肌袋内,正常饲养2,4周后取出植入的复合材料,观察血管新生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参数的比较以及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前后新生血管数目的比较。 结果:利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转染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从形态、增殖特性和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等方面分析稳定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重组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成功转染目的细胞,经G418筛选稳定表达。转染的细胞有大量目的基因mRNA转录和目的蛋白表达。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长均加快,细胞周期中增殖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转染与未转染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 > 0.05),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分泌量小于骨髓源性成骨细胞(P < 0.01)。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转染与未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组均有Ⅰ型胶原mRNA表达,但是,转染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均无Ⅰ型胶原基因mRNA转录。转染有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复合材料部分被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内有新生血管生成,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结论:稳定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增殖较快,但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理想。外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稳定表达,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种子细胞转染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