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2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6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8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999年 12月~ 2 0 0 1年 2月 ,对我部 72 16名新兵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调查 ,其中出现以腋丛神经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 7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7171例 ,女 4 5例 ;年龄 18~ 2 1岁 ,平均 19 5岁。均无预防接种禁忌证。1 2 接种方法 将严格“冷链”保管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按全程免疫法接种 ,分 3次予上臂三角肌部皮下注射 ,第 1、第 2针间隔 6周 ,第 2、第 3针间隔 1年 ,每次注射 0 5ml。1 3 不良反应 5例于接种第 1针后 3~ 4d内出现注射部位皮肤麻木、浅感觉减退 ,伴同侧上肢无力 ,肌力约 3级 ,前伸、… 相似文献
42.
43.
44.
目的对某养老机构发生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推荐的个案调查表和依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试行第一版)"进行。结果某养老机构有8名护理人员和住院老人感染新冠肺炎,年龄中位为59岁,男、女比例1∶7。于末次暴露后4~15 d确诊。排查出225名密切接触者,无三代院内续发传播;不排除无症状感染存在传染的可能性;病亡1例。结论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建议防控策略应关注养老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管控与监测。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 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c-di-AMP处理组、X射线照射组、照射+c-di-AMP组。通过CCK-8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手段, 检测c-di-AMP对A375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10 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照射时可见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 A375细胞活力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下降(t=5.11, P<0.05), 细胞毒性显著增加(t=10.15, P<0.05), 细胞凋亡显著增加(t=4.41, P<0.05), 细胞克隆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6.30、3.55、5.45、3.55, P<0.05)。c-di-AMP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88。10 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相似文献
46.
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 ℃~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 ℃~27 ℃;超深低温:16 ℃以下,而将前二种温度28 ℃~35 ℃定义为亚低温(MHT)[2].亚低温治疗技术又可以根据其诱导与维持所采用的方法分为血管内亚低温与血管外亚低温两类;根据体温改变的范围将其分为全身亚低温与局部亚低温.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对无锡市院外急救心肺复苏效果急救人员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院外急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无锡市急救中心接诊心搏骤停患者并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医生进行分析,对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资、急救技能、现场组织抢救能力医生的心肺复苏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本科以上(含本科)组与本科以下学历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级职称以上组与中级职称以下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资急救医生组与低年资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组与一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场组织抢救能力较强急救医生组与现场组织抢救能力一般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救医生的学历、职称对心肺复苏效果无影响;高年资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低年资急救医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一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现场组织抢救能力较强的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现场组织抢救能力一般急救医生。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