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比较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与QRS积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心功能判定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9例患者AMI后5~7d血浆NT—ProBNP水平,同期应用12导联-心电图QRS积分评价梗死范围。随访AMI后第7d、1个月、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结果AMI患者NT—ProBNP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前壁组和下壁+正后壁(+右室)组NT—ProBNP均高于下壁组(P〈0.05),前壁组与下壁+正后壁(+右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壁组QRS积分高于下壁组和下壁+正后壁(+右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壁组与下壁+正后壁(+右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壁AMI心功能2级者血浆NT—ProBNP高于1级者,而两者QRS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后5~7d的NT—ProBNP和QRS积分与心梗后第7d、1个月、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积分(WMS)相关。结论血浆NT-ProBNP及QRS积分与AMI范围密切相关,是反映心室重构的较敏感指标;与QRS积分相比,血浆NT-ProBNP还可反映心功能状态,故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9例患者AMI后5~7d血浆N末端脑钠素原(NT鄄ProBNP)水平,随访检查AMI后1,3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建立大鼠AMI模型,给予咪哒普利治疗4周,测定血浆BNP。结果:AMI患者血浆NT鄄ProBNP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浆NT鄄ProBNP在下壁与前壁、下壁与下壁 正后壁( 右室)AMI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壁AMI心功能Ⅱ级者血浆NT鄄ProBNP较Ⅰ级者显著升高。AMI后5~7d的血浆NT鄄ProBNP与心梗后7d、1个月、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积分(WMS)及左室面积缩短分数(FAC)相关。大鼠AMI4周后血浆BNP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咪哒普利组血浆BNP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浆BNP与AMI范围、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是反映心室重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将1973年7月—2002年7月收治的慢性心衰住院病例按每10年分成3个亚组,对药物治疗变迁及其与病因、年龄、性别和心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3060例次。平均年龄(61.15±14.73)岁。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硝酸酯为主要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应用逐渐增加。而且以冠心病应用居多。利尿剂、硝酸酯类、ACEI、ARB、长效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及α、β-阻滞剂以60岁以上年龄组居多,应用ACEI者男性多于女性,β-阻滞剂应用无性别和年龄差异。ACEI和β-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59.7%和20.8%,停用率分别为5.2%和29.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的治疗药物以利尿剂、硝酸酯和洋地黄制剂为主;ACEI、β-阻滞剂的应用尚未达到ACC/AHA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所推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4.
N-末端脑钠素原对冠心病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N-末端脑钠素原(NT-Pro BNP)在冠心病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心衰组58例,无心衰组13例,超声心动测量左室功能参数,酶免法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进行随访。结果:心衰各心功能亚组血浆NT-Pro BNP显著高于无心衰组及正常组。心衰组血浆NT-Pro BNP水平与超声心动左室功能参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心衰组死亡者血浆NT-Pro BNP水平与未死亡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血将NT-Pro BNP浓度明显升高,对冠心病心衰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血浆NT-Pro BNP浓度与冠心病心衰患者短期心源性死亡无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及进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效果是否相似.方法 连续入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0例,应用Cypher(进口组;35例78个病变部位)或Firebird(国产组,35例66个病变部位)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随访冠脉造影结果 及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进口组患者晚期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百分比显著低于国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靶血管重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结论 进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时在造影结果 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没有体现在临床获益上,尚需进一步随访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原因(死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2中心、回顾性研究。整理2所医院自从建院以来全院确诊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分析死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死亡435例,男:女=1:1.005,平均年龄(61.77±15.07)岁。心功能NYHAⅣ级80.9%(352/435)、NYHAⅢ级16.1%(70/435)、NYHA(Ⅱ+Ⅰ)级3.0%(13/435)。首位死因是非心原性原因占47.8%(208/435),以下依次是心功能恶化31.5%(137/435)、猝死10.3%(45/435)、心律失常8.0%(35/435)、心原性休克2.3%(10/435)。若去除肺心病因素,则心功能恶化和猝死是主要的死因。〈60岁男性组的首位死因是心功能恶化47.1%(33/156),≥60岁男性组的首位死因则为非心原性原因51.0%(75/27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67,P〈0.05)。女性组的年龄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8.347,P〉0.05),首位死因均为非心原性原因。不论方式的差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硝酸酯制剂是基础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很低。结论:高龄、病因以及病情的复杂性导致非心原性原因是首位死因,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监测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减少栓塞、肺感染等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27.
慢性心力衰竭是当前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一项重要难题。随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无创远程监测可以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新的诊疗策略。研究证明,远程监测的应用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无创远程监测和管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的前沿研究,总结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28.
陈康寅  王林 《天津医药》2003,31(11):749-75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该系统激活可以代偿因梗死区局部心肌坏死、舒缩功能丧失而出现的不利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使血压稳定 ,重要生命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但是长时间、过度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则可启动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室重塑的过程 ,并可与后二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逐渐将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推入心力衰竭的深渊[1]。笔者着重结合近年来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研究的一些进展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自从大鼠心房组织中分离出心钠素(atrialnatriure…  相似文献   
29.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30年的病因变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金萍  王林  陈康寅  李永健 《天津医药》2004,32(10):599-601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 )住院病例的病因变迁 ,为临床诊治提供病因学资料。方法 :整理1973年7月—2002年7月的慢性心衰住院病例 ,以10年为一段分成Ⅰ组、Ⅱ组和Ⅲ组 ,统计病因变化、性别和年龄特点及病死率情况。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共2025例 ,占同期心脏科住院病例的14.76 % ,平均年龄 (61.17±14.75)岁。男∶女为1∶1.07。Ⅰ组、Ⅱ组和Ⅲ组的病例数分别占同期心脏科住院病例总数的20.49 %、8.65 %和17.21 %。Ⅰ组、Ⅱ组的病因构成中风心病占首位 ,Ⅲ组的首位病因为冠心病。在风心病和冠心病中Ⅲ组的年龄均高于Ⅰ组和Ⅱ组 ,即年龄逐渐老龄化。慢性心衰总的住院病死率为12.05 % ,其死亡病例占同期总死亡病例的29.80 %。结论 :慢性心衰住院病例的首位病因在30年间从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 ,老龄化和冠心病成为慢性心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656例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的变化.方法 选择1973年7月至2002年12月确诊的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2656例,以每10年为一组分3组,对病因、临床特征和治疗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衰住院总病例(3858例)的68.8%.男:女为1:1.入院时心功能以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Ⅲ和Ⅳ级居多(89.7%).3组患者的病因均以冠心病、肺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为主.随时代变迁,首位病因由肺心病(3组的病因构成比分别为62.8%、41.5%和21.1%)演变为冠心病(分别为24.3%、35.8%和62.5%).应用较多的药物依次是硝酸酯类(83.7%)、利尿剂(69.3%)、洋地黄类(59.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3.7%)和β-受体阻滞剂(18.4%).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冠心病治疗(分别为75.2%和80.8%),且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和肺心病.肺心病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分别为11.6%和2.0%.结论 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首位病因从肺心病演变为冠心病;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硝酸酯类仍为主要治疗药物,但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也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