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1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80例)采用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术;B组(33例)单纯行后路减压术;术后两组均给予药物等治疗。分别行X片测量两组术前、术后的伤椎椎管中矢径、椎体高度并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113例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A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椎管中矢径恢复率分别达(90.6±9.31)%、(90.3±13.52)%、(90.4±8.27)%,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分别为P<0.01、P<0.05、P<0.01),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P<0.01)。B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骨折复位良好,植骨均融合,有2例断钉,5例螺帽或螺钉松脱;按A S IA损害分级标准7例神经功能未恢复,其余均有1~3级恢复。B组术后伤椎骨折复位不佳,10例神经功能无改善。结论: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操作简便,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增大椎管容积,恢复脊柱生理弧度,重建脊柱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缓解患者疼痛及减少并发症;结合药物等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2.
柳胺苄心定(Labetalol)以下简称 Lab)是一种兼具α受体阻滞作用的新型(?)受体阻滞剂,国外于70年代早期合成,1975年起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国内于1978年研制成功。1981年起开始临床应用。至今Lab 已经得到广泛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大量资料证实 Lab 口服对轻、中、重度高血压都有  相似文献   
103.
双股骨干骨折是一较严重的创伤,合并其它损伤及休克发生率较高,处理不当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废。1962年至1982年我科共收治双股骨干骨折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3~13岁、7例,18~56岁8例。车祸致  相似文献   
104.
105.
腰骶部椎管内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骶部椎管内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3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与治疗。结果:手术切除肿瘤后未见复发,但遗留有病变神经根部分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结论:椎管内神经节细胞瘤,施行手术切除,要熟悉正常脊神经节的位置与形态,尽量采用分离后切除;肿瘤与腰椎管狭窄并存,尤其两种病变位于不同平面时,在诊治中应予重视,避免遗漏  相似文献   
106.
根据钩体内鞭毛蛋白(Endoflagellin)flaB基因核苷酸序列自行设计一对引物,以赖型钩体DNA为模板,用PCR扩增到约840bp的片段。扩增片段经酶切(BamHI、PstI)定向克隆入pUC8。重组质粒pLF1插入片段与哈勒焦型钩体flaβ基因相比,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SDS-PAGE表明有一约33kd的特异蛋白带,表达量占菌体蛋白11%。免疫印迹试验表明此区带能被抗赖型钧体内鞭毛(轴丝)抗血清识别。首次以BALB/c小鼠钧体病模型为基础,用含重组质粒pLF1的大肠杆菌作免疫原进行免疫保护试验,实验组存活率高子对照组,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在所查国内外文献中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7.
HCV研究的深入迫切需要建立HCV的细胞模型,本文就HCV直接感染和HCV全长或部分基因cDNA转染的细胞模型研究,以及利用这些模型对HCV(主要是其蛋白结构功能及加工)和HCV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8.
聚乳酸膜包裹煅烧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聚乳酸膜联合煅烧骨治疗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建立兔桡骨不愈合模型,将4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LA组、TBC组和对照组,PLA组在骨缺损区植入煅烧骨(TBC),表面用聚乳酸(PLA)膜严密覆盖;TBC组仅在缺损区植入TBC;对照组缺损区不给予任何处理。术后2、4、8、12周行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时间动态X线和组织学检查发现,PLA组和TBC组骨缺损的修复在骨缺损两端呈现传导成骨的特性,新骨由骨端向植骨区长入;PLA组同时出现诱导成骨,植骨早期其内部出现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并逐渐与两端骨痂相接。12周时PLA组骨缺损修复较理想;TBC组骨再生和髓腔重建较缓慢,有2例尚未骨性愈合;对照组所有骨缺损均发生骨不连接。结论: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和煅烧骨联合应用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髓内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骨髓腔中,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以1×106个/ml浓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共分为5组,分别加入0、103、104、105、106/ml浓度的脂肪细胞悬液,建立脂肪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共培养12d,每4d取细胞样本,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I型胶原mRNA表达,3H脯氨酸掺入实验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胶原合成能力。结果经过12d培养,不同时段的共培养体系中,随着脂肪细胞浓度上升,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相对活性下降,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I型胶原mRNA表达减弱,对照组染色最深,实验组着色较淡;各实验组3H脯氨酸掺入实验min-1值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髓内脂肪细胞干扰了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能力,可能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实验与救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原因与临床救治的效果。方法:对20例兔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分析23例瘤壁破裂出血患者的诱因与临床治疗方法。结果:动物实验人血流为涡流,瘤壁顺应性较低,血流阻力大,可导致瘤体逐渐增大,临床23例患者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假性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瘤壁增大,破裂,感染可减弱瘤壁强度,是导致破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