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总结了18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过程中和拔管后6例再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认为三腔二囊管放置24h以后以及收到止血效果时应缓慢放气;止血过程中应定期抽取胃液,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口服普萘洛尔控制心率、血压在偏低水平;稳定病人情绪,做好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达到快速、便捷、有效止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97例心力衰竭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心力衰竭患者(97例)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血尿酸水平;比较80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比较入院时未用过利尿剂与已用过利尿剂的心衰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488.79 23.78)μmol/L和(256.62 26.24)μmol/L,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48.97 25.90)μmol/L、(450.17 16.09)μmol/L和(561.05 26.71)μmol/L,其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0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是(509.27±10.74)μmol/L和(402.01 29.7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未用过利尿剂与已用过利尿剂的心衰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随心功能加重而升高,血清尿酸水平不受服用利尿剂的影响.血清尿酸水平是反映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归巢梗死心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归巢梗死心肌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用干细胞因子(SCF)动员骨髓干细胞,部分大鼠予激素干预治疗,另设AMI组为对照组。制模后24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化法了解归巢于梗死心肌的CD34细胞数量,心肌组织中炎症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达量以及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应用SCF动员治疗后,AMI 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内SDF-1表达量明显大于AMI组和AMI 激素 动员组,同时,AMI 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内CD34^ 细胞数量也明显大于另两组。而AMI 激素 动员组的SDF-1表达量最少,其梗死灶内CD34^ 细胞数量也最少。AMI 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 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结论 应用CCF动员AMI大鼠骨髓干细胞后,其向梗死灶归巢的能力增强,较多的CD34细胞迁移到梗死灶内,并向心肌细胞等分化。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SDF-1表达号上调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闫纯英  杨敏  陈广玲  陈畅  张钰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763-1766,I0001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后心肌基本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66只,随机分动员组33只和对照组33只,动员组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μg·kg-1·d-1皮下注射共7 d,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7 d。建模后两组分别在24 h、2周和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结构,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CD34阳性表达,并检测术后4周时动员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结果动员组梗死区可见大量CD34浸润,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术后4周,动员组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左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在SBP、DBP、LVSP、LV±dp/dtmax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D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细胞动员能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明显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心电图运动试验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心电图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9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TET结果及具有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ET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89.25%、阳性预测率为75.31%、假阴性率为10.75%;多支冠脉病变患者与单支血管病变者比较,前者ST段下移程度更严重、出现下移的时间较早、持续时间更长、达到最大心率所需的运动负荷量较少;冠脉造影异常患者(包括冠脉狭窄和内膜病变)中,大多数具有2个或以上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结论 TET是筛选冠心病较好的无创性诊断方法;TET阳性同时具有2个或以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较大;TET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妇科疾病伴有糖尿病患者给予围术期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2例妇科疾病伴有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62例妇科疾病未伴有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照组;对于两组患者展开围术期治疗,最终就两组妇科疾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疾病治愈率以及住院时间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疾病治愈率展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展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科疾病伴有糖尿病患者在施以围术期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加以认真控制,并且术后就患者血糖值变化加以认真观察,对于伤口感染合理选择抗生素加以预防,最终使得妇科疾病伴有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获得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主要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数量以及斑块病变类型不同等分型方法,分别分为轻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Ⅰ、Ⅱ和Ⅲ型斑块组.另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非冠心病者32例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PGf)和胰岛素(PIf)、餐后2 h血糖(PG2h)和餐后2 h胰岛素(PI2h)的变化;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采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在重度狭窄、多支病变、病变不稳定性组及斑块病变Ⅱ、Ⅲ型患者中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轻中度、单支病变、病变稳定性、Ⅰ型斑块组患者(P<0.05);在重度狭窄、多支病变、病变不稳定组及斑块病变Ⅱ、Ⅲ型患者中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P<0.05);而轻中度组、单支病变组、病变稳定性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和稳定性,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灶,于用ISO后24,48 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用ISO后4周,先用MPA-V多导生理仪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梗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用ISO后4周,G-CSF动员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均比对照组改善.用ISO后24h后,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阳性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梗发生后,应用G-CSF能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梗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通过心肌再生、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杨敏  陈广玲  陈畅  张钰  闫纯英 《心脏杂志》2008,20(6):697-700,707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再生。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采用人参皂甙Rg1治疗。于建模后24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质量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治疗组,制模前:(0.043±0.023)%,24h:(0.202±0.081)%,2周:(0.937±0.142)%,4周:(0.834±0.110)%;对照组,制模前:(0.046±0.022)%,24h:(0.056±0.037)%,2周:(0.069±0.045)%,4周:(0.064±0.042)%;治疗组制模后24h、2周和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制模前和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质量/体质量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治疗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AMI大鼠,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并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促进心肌再生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心室重构,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0.
陈广玲  缪雪 《当代护士》2013,(12):78-80
目的探讨将中医辨证施护和康复指导相结合运用于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8例中风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施护配合康复指导,进行情志、饮食、功能煅炼等护理,对入院时和护理2个月后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和康复指导有机结合服务于患者可使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