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1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6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97篇 |
综合类 | 111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17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2年为界,≤2年肿瘤复发为早期复发,>2年为晚期复发.分析AFP、AFP/肿瘤单位体积(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程度、肝功能分级、HBsAg、肝切除方式、术中输血等因素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检验.结果 117例患者中有85例(72.6%)出现肿瘤复发,其中早期复发59例(50.4%)、晚期复发26例(22.2%).AFP、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术中输血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12.78,13.40,5.79,9.98,10.26,9.48,8.32,P<0.05);AFP、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4.46,7.75,P<0.05).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0.170,0.172,0.064,P<0.05);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2.809,P<0.05).本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6%、60.8%、54.9%和65.0%、38.5%、23.1%.AFP<20μg/L、AFP/V<14 μg/(L·cm3)、AFP/V14μg/(L·cm3)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早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9%、23.0%、20.5%;肿瘤晚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88.5%、7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18,P<0.05).结论 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程度是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C根治术后肿瘤早、晚期复发患者生存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2.
外伤性肝脏血肿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7月~1997年6月共收治肝外伤病人394例,其中肝血肿病人39例。除3例因腹内其他脏器损伤行剖腹探查时发现肝血肿而同时行手术治疗外,余36例均行非手术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临 床 资 料 39例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3~62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6例,钝性碰撞伤15例。10例合并有多发伤:肋骨骨折6例,肾损伤2例,脾破裂2例,小肠破裂1例,结肠破裂1例,股骨骨折3例,脑外伤4例。损伤严重度计分(ISS)9~22,平均15分。入院时均有右季肋部直接受伤史或压痛、叩击痛,无明显腹壁紧张和腹部移动性浊音,腹部穿刺检查均为…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手术操作是否会导致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方法选择14例无远处转移并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提取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标本,于术中肿瘤切除后提取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标本.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血中AFP-mRNA的表达,观察手术前后血液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术前外周血、手术切除肿瘤后门静脉血和术后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和35.7%,术中切除肿瘤后肝静脉血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7.1%,虽高于前三者,但无统计学差异,但AFP-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P<0.05).结论手术中有包括肝癌细胞在内的肝脏来源的细胞经肝静脉进入血循环. 相似文献
24.
自60年代末提出基因治疗概念以来,其最初设想主要包括复突变或缺失的基因以及导入治疗基因,随着近十年来对癌基因认识的深入及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肝癌的基因治疗策略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如自杀基因及反义技术的运用等。现就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二十碳五烯酸对三种肝癌细胞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3种肝癌细胞系作用。方法 EPA作用于HepG2(携带有野生型p53基因)、Huh7(携带有突变型p53基因)和Hep3B(p53基因缺失)这3种肝癌细胞系,通过细胞计数、DNA电泳、流式细胞技术和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等来检测EPA对这3种细胞系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结果 EPA主要是通过诱导HepG2肝癌细胞系的细胞凋亡来抑制其生长,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的关系。而且同时发现EPA对于Huh7和Hep3B这两种肝癌细胞系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细胞凋亡的诱导可能是EPA抑制HepG2肝癌细胞系生长的主要机制。而且p53基因可能参与EPA诱导HepG2细胞系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6.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 ,取得了较好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 ,已不存在手术禁区 ,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 ,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最有效的措施。与此同时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一些新的治疗技术相继出现 ,不断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并取得附表 肝功能分级标准 *检查项目 分级标准 血清胆红素 [μmol/ L (mg% ) ] <2 1 (1 .2 ) 2 1~ 34(1 .2~ 2 .0 ) … 相似文献
27.
肝细胞癌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60例HCC病人、30例良性肝胆疾病病人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IL-2R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HCC组血清SIL-2R水平显著性高于其他两组(P<0.01),良性肝胆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SIL-2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组中血清SIL-2R水平与疾病分期有较好的相关性,随HCC分期升高,SIL-2R水平增高。血清SIL-2R水平与AFP水平无相关性(r=0.197,P>0.05)。血清SIL-2R水平可作为HCC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以100pmol/L为切割值,其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90%。血清SIL-2R水平变化受手术因素影响。术后SIL-2R水平先升高后降低,降低程度与肿瘤切除与否有关。术后肿瘤复发病人血清SIL-2R水平升高。结论:血清SIL-2R水平可作为HCC病人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复发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8.
人肝静脉间侧支循环的标本观察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30例人肝静脉间的侧支循环,分析肝静脉受阻后其血流方向、梯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预备30例用肝素灌洗保存的尸肝,用墨汁、泛影葡胺等造影剂逆行灌注各肝静脉,观察造影剂在肝内的分布情况并测定其组织含量.结果各肝静脉间肝实质内和肝表面被广泛染色和造影剂充盈,各肝静脉区泛影葡胺组织含量大至相同(P>0.5),仅左、右肝静脉间泛影葡胺组织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对于正常肝脏,肝静脉阻塞或结扎时肝静脉内血液可通畅地流向相邻的肝静脉;但当肝脏有明显硬化、纤维化时,相邻两支肝静脉同时受阻或结扎,则远侧肝组织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应用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对肝癌组织表达CD147的影响。方法30只接种VX2肿瘤系的荷瘤兔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对照组;超液化碘油组;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组。通过超选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只),超液化碘油(0.3mL/kg),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0.3mL/kg)。术后3dCT检查确认插管成功。2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和westernblot方法,来检测3组肿瘤组织CD147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CD147在3组的肿瘤组织细胞膜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33±5.88)%,(75.63±4.44)%,(80.03±5.59)%,对照组与碘油组,纳米碘油组在CD14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半定量检测,碘油组和纳米碘油组CD147的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液化碘油,或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后,肿瘤组织表达CD147有上升趋势,可能是造成栓塞治疗后肿瘤复发率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0.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腹腔镜肝切除中的一些难点,如术中出血的控制、解剖性肝切除、巨大肝癌切除、腹腔镜下联合肝脏分割与门静脉支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等方面均基本解决。术中超声与荧光染色技术也得到普及。本文就上述问题做一概述,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未来发展提出思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