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ADV-TK基因局部应用防止裸鼠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转移复发的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肝癌模型后,行根治性切除,同时各组(对照组10只、肝断面注射基因组11只、腹膜后注射基因组11只)分别注射ADV-TK基因50μl,24h后腹腔注射更昔洛韦50μg/10g体重.治疗组各取1只注射含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裸鼠,24h后处死裸鼠,观察基因转染情况.6周后,处死其余裸鼠,分别检查肝内及腹腔内其他脏器、肺等转移、复发情况,测量复发肿瘤的体积.结果 (1)各器官均可见该基因转染.(2)肝内复发情况:复发肿瘤数目、体积及涉及肝叶数对照组为(8.7±6.5)、(2933±597)mm3、(4.3±2.2),肝断面注射基因组为(0±0)、(0±0)mm3、(0±0),腹膜后注射基因组为(2.2±1.3)、(265±109)mm3、(2.1±1.3),基因注射组各指标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P<0.01,x2=5.32,P<0.01).(3)肿瘤的肺及远处转移情况:肺转移率、涉及器官数和AFP值对照组为(10/10)、(7.2±5.3)、(1322±702),肝断面注射基因组为(2/10)、(3.2±1.5)、(322±102),腹膜后注射基因组为(1/10)、(1.8±1.2)、(268±133),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1,x2=7.15,P<0.01).结论 ADV-TK基因局部注射可以转染裸鼠各内脏器官并可以抑制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留置T型管,以降低与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的肝移植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在此期间内符合指征未留置T管的患者102例,观察本组患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9%(5/102),其中3例为肝内胆管多发性狭窄,均行再次肝移植;2例为肝总管非吻合口狭窄,经ERCP行球囊扩张并放置胆道内支撑管3个月后治愈.结论 对符合指征的肝移植患者术中不留置T管是安全的,可避免T管相关并发症,降低胆道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紊原(PCT)浓度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规律以及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夹心法检测25例肝移植术后病人的血清PCT浓度,并根据术后并发症种类分为无并发症组、病毒感染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细菌感染组.结果 肝移植术后各组第1~3天的平均PCT浓度分别为(24.50±4.6)ng/ml、(21.40±3.3)ng/ml、(12.25±3.1)ng/ml,呈逐渐下降趋势;肝移植术后无并发症组、病毒感染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的平均PCT浓度在7~10 d后下降至近于正常,并维持在(0.51±0.11)ng/ml;而且病毒感染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在发热初期以至诊疗结束平均PCT浓度分别为(0.44±0.16)ng/ml、(0.53±0.14)ng/ml,未见升高;而细菌感染组的PCT浓度为(15.70±5.1)ng/ml,在发热初期即明显高于前3组(P<0.05);在无并发症组、病毒感染组、急性排斥反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第1~3天,血清PCT呈现高值,随后逐渐下降,7~10 d后降至近于正常;血清PCT在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期间不升高,而在细菌感染时显著升高,因此血清PCT监测有助于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与排斥反应或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7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肝移植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和术后1,3,7,14 d清晨空腹以脉动染料光密度法(PDD)无创检测吲哚菁绿(ICG)血浆清除率、肝有效血流量、心搏出量、循环血流量、中心血容量,观察其的变化.结果 术前测定ICG血浆清除率为(0.09±0.05)/min,肝有效血流量为(0.43±0.22) L/min,心搏出量为(7.16±2.49) L/min,循环血流量为(5.87±1.85) L,中心血容量为(3.94±1.59) L.ICG血浆清除率和肝有效血流量术后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心搏出量术后1 d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3,14 d(P<0.05),循环血流量术后1d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3,14 d(P<0.05),中心血容量术后1 d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3,7,14 d(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前处于低容量、高循环状态,至术后早期则处于高容量、高循环动力状态,肝脏有效血流量增加,肝脏储备功能迅速恢复,术后约3 d高循环动力状态明显下降,于术后约2周全身循环逐渐进入稳态.  相似文献   
15.
在免疫耐受调节机制中,CD4+CD25+Treg细胞和FOXP3转录因子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CD4+CD25+Treg细胞在免疫耐受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肯定,FOXP3被证实是CD4+CD25+Treg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起关键作用的调节子.本文对近年来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预防缺血性胆道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胆管组织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机制,观察对胆道缺血性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30只清洁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①缺血胆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A组),②缺血胆管PBS注射组(B组),③对照组(C组),每组10只.3组均于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处向下解剖一段长约0.5 cm完全游离的胆总管.A组和B组用2枚显微血管夹钳夹游离胆总管的两端,90 min后取出血管夹(C组不钳夹胆管).3组均游离大网膜一束约0.3 cm×0.3 cm×0.5 cm,将其环绕并固定于游离的胆总管.A组将BrdU示踪剂标记的同种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均匀注射于环绕的大网膜上,B组和C组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术后21d再开腹行胆道造影.取包绕胆管的大网膜和胆管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兔抗BrdU单克隆抗体(NeoMarkers,USA)和标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山羊抗兔Ig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SABC法),观察缺血胆管局部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布与分化.分别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和VEGF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第21天,A组狭窄率为40%,明显低于B组(100%),C组无胆管狭窄发生;A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集中分布于缺血胆管周围,其中一些已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移植到缺血胆管局部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缺血微环境的诱导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胆管血供,明显降低胆管狭窄和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急诊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实施紧急肝移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接受紧急肝移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于术后12~48h神志恢复清醒,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有2例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治疗逆转。4例患者均存活至今,肝功能良好,患者分别存活38、17、11及7个月,3例恢复工作。结论紧急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紧急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致肾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I2h/R1h模型,分为3组,即A组(假手术组)、B组(I/R模型组)、C组(HBO治疗组)。观察肾脏微血流变化;对肾脏组织行电镜病理检查;记录血清CD31、CD61平均荧光强度和CD62p的阳性率。结果与B组比较,C组肾脏微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著(P〈0.05)。与B组比,C组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较轻。与A组比较,B组CD31、CD61及CD62p均有升高,其中CD31和CD62p升高显著(P〈0.05);与B组比较,C组CD31、CD61及CD62p均有下降,其中CD31和CD62p下降尤为显著(P〈0.05)。结论早期行HBO处理可显著减少急性下肢I/R大鼠模型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和CD62p的表达,从而有助于减轻下肢I/R继发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9.
钳夹法建立小鼠胆管缺血狭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建立小鼠胆管缺血狭窄模型的方法。方法 先探索昆明小白鼠胆管缺血最适时间点,尔后选取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用2枚显微血管夹(宽0.1cm)夹闭一段长约0.4cm的胆总管90min,正常对照组仅暴露胆管未夹闭。术后21d两组小鼠均行胆道造影,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进行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含量测定,取胆总管和肝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组钳夹部位以上胆管明显扩张,胆管造影示胆管扩张,壁光滑,狭窄部位以下胆管未显影;正常对照组肝内胆管未显影,肝外胆管显影。血清总胆红素模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5倍以上,谷丙转氨酶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倍以上。病理示缺血胆管管腔变小或闭塞,胆管黏膜坏死脱落,管壁纤维化增厚;病变部位以上胆管管腔增大,管壁变薄。肝脏可见少量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血管夹钳闭缺血法成功地建立了小鼠胆管缺血狭窄模型,为肝移植术后胆管缺血狭窄并发症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学性炎症,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重者出现休克、腹膜炎,胆管疾病和酗酒是常见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活动减少,肥胖和高脂血症人群增多,高脂血症所致的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pancreatitis,HLP)在我国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该病病情重,发展迅速,易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并发症多,疗效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