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34篇 |
免费 | 370篇 |
国内免费 | 2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9篇 |
儿科学 | 37篇 |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322篇 |
口腔科学 | 82篇 |
临床医学 | 935篇 |
内科学 | 417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196篇 |
特种医学 | 33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772篇 |
综合类 | 1833篇 |
预防医学 | 682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778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532篇 |
肿瘤学 | 2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206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159篇 |
2014年 | 307篇 |
2013年 | 354篇 |
2012年 | 379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372篇 |
2008年 | 328篇 |
2007年 | 408篇 |
2006年 | 339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231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183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9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纵隔脂肪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们手术治疗纵隔脂肪瘤 7例、脂肪肉瘤 5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纵隔脂肪瘤 7例中男 4例 ,女 3例。年龄 5~6 9岁 ,平均 39岁。 6例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另 1例因纵隔脂肪瘤术后 2 1年复发而就诊。肿瘤位于右上后纵隔3例 ,右下前纵隔 1例 ,左下后纵隔 3例。纵隔脂肪肉瘤 5例 ,均为男性。年龄 12~ 75岁 ,平均 4 3岁。 2例因吞咽困难 ,2例因呼吸困难 ,1例因胸痛等就诊。肿瘤位于前上纵隔 1例 ,右下后纵隔 3例 ,左前上纵隔 1例。胸部X线检查均为纵隔和胸腔内较大的肿瘤阴影 ,有吞咽困难者食管… 相似文献
72.
增殖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特性对异常瘢痕形成的机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明确不同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完全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及生物全成功能的特性。方法 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各6例)为材料,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接触及未接触时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内抗原、P16、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前胶原基因表达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及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接触表现为细胞交叉重叠及较高的增殖活性及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提示其失去了接触性抑制及密度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则增殖及生物合成功能明显下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表现为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但其增殖活性处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结论 不同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的特性可能是形成不同瘢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3.
目的提高无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llo-ADM)复合移植的成活率.方法将36块经胰蛋白酶和戊二醛等处理的网状Allo-ADM与超薄断层自体皮片(Auto-OTS)一次性重叠移植于21例烧伤患者的Ⅲ度切痂创面和整形患者的切疤创面上,以邻近Auto-OTS和断层中厚自体皮片(Auto-TTS)移植物为对照,观察Allo-ADM的厚度和术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复合皮CS成活率(%)和皮片质量的影响.结果CS组总体成活率较Auto-OTS组和Auto-TTS组低(P<0.05),其中薄的(0.2~0.3mm)Allo-ADM组比较厚的(0.3~0.4mm)Allo-ADM组成活率高(P<0.01),延期(12~17d)换药组成活率明显高于按期(5~7d)换药组(P<0.01),薄的Allo-ADM组和延期换药组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1~4年,CS组未见排异反应和瘢痕增生,外观色质和弹性近似正常皮肤而优于Auto-TTS组;组织学上,2周时双层CS与创基之间可见Allo-ADM网孔内血管蒂状结构,与对照组相比,52周时CS组真皮层胶原排列有序,有较少的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结论Allo-ADM与Auto-OTS一次性重叠移植,提高了超薄自体皮片的移植效果,适合在烧伤和整形患者中推广应用;条件允许时,适当增加ADM的厚度和网孔密度以及延长首次换药时间将有助于提高CS的成活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4.
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心功能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病人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HTEA)前后脂质过氧化物和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均分为HTEA组(n=24)及常规治疗组(n=24),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CHF病人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HTEA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MDA含量HTEA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SOD则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HTEA治疗CHF病人对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法,其增强抵抗自由基的能力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5.
烧伤刺激大鼠骨骼肌组织泛素活化酶的转录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重烧伤不仅导致显著病理生理和免疫功能的改变 ,而且严重影响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目前公认 ,出现机体能量消耗明显增加、体重减轻、骨骼肌萎缩等是严重烧伤后显著的代谢特征。然而严重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和标本采集 :雄性Wistar大鼠 60只 (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 ,体重 5 0~ 60g ,随机分为正常组、烧伤后 2、6、12及 2 4h组 ,每组 12只 ,活杀取材。试验前 12h禁食 ,自由饮水。复方氯胺酮 ( 0 1mg/kg)腹腔注射麻醉 ,脱毛器背部体侧脱毛。麻醉满意后… 相似文献
76.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整形外科多种常规手术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0月,对36例整形外科患者术后部位应用VSD,其中瘢痕切除植皮术后15例,感染创面清创术后9例,轴型皮瓣移植术后8例,肢体脱套伤2例,压疮2例。根据病情特点,分别于皮片表面、皮瓣表面或皮瓣下及创腔内放置VSD,根据引流情况于3~5天后更换或撤除该装置。结果:经持续负压引流并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后,伤口愈合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不仅具有引流通畅、不易堵塞管腔的优点,而且还能及时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比分析膝关节镜和开放手术两种方法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组收治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的患者中,选取没有窦道形成,没有明显骨质感染、破坏,假体没有松动并且能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3例13个膝。治疗前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随机分成两组,A组6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创术,B组7例开放手术关节腔清创术,术后用敏感抗生素液持续闭式灌冼2~4周,待冲洗液变清后3~5天拔管。结果选取的两组病例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膜组织病理分析示炎性改变。13例患者经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血液和关节液检查结果正常,X线照片基本正常。13例患者平均随诊1.5年(6个月~3年),A组2例、B组1例术后3个月感染复发,均行关节镜清创术后感染治愈。B组1例术后半年感染复发,并出现明显的假体松动,施行清创及二期翻修术,术后感染治愈,无复发。A、B两组感染治愈率分别为66.7%和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优良率100%,B组优良率为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没有窦道形成,无明显骨质破坏,假体没有松动,可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选择关节镜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关节功能恢复比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创伤小、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98例总胆红素>85μmol/L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减黄34例(35%,34/98),减黄前的胆红素水平为(266±119)μmoL/L,减黄后下降为(184±115)μmoL/L(t=2.66,P=0.010)。减黄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为(276±419)ml,未减黄组为(397±344)ml(P=0.016);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8/98);减黄组为35%(12/34),未减黄组为40%(26/64),差异无显著性(P=0.053),感染性并发症和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513)。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340μmol/L(P=0.042)、手术出血量>600 ml(P=0.001)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P=0.003)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上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出血量>600 ml(OR=2.77,P=0.036)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OR=3.78,P=0.048)。结论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者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6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常是在对右下腹囊性包块或手术切除的炎性阑尾病检时发现,手术治疗效果良好.6例中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以体检发现右下腹囊性肿块入院;2例以突发右下腹痛,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入院;1例以右中下腹隐痛不适伴大便习惯改变,误诊为结肠肿瘤入院.1例术前诊断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检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1例行回盲部切除术及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检均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癌;1例因阑尾切除后病检示阑尾黏液腺癌,累积全层,而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6名患者随访2~6年,均情况良好.结论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发病隐蔽,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完整切除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一点法和两点法用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点法组,于L2~3穿刺行腰麻并于同一腰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两点法组,于T12~L1硬膜外穿刺置管并于L2~3穿刺行腰麻。术后硬膜外管接相同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分别于术后6、12、24、48 h记录VAS评分、Bromage评分、PCA的按压次数以及患者术后镇痛综合满意度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点法组术后患者连续硬模外自控镇痛(PCEA)的综合满意度高于一点法组(P<0.05)。结论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一点法,不良反应少,患者的术后镇痛综合满意度高,而镇痛药用药量不增加,是临床PCEA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