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4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226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61篇
基础医学   332篇
口腔科学   75篇
临床医学   821篇
内科学   424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2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384篇
综合类   1506篇
预防医学   736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656篇
  6篇
中国医学   636篇
肿瘤学   340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h血糖临界范围的临床干预及母婴结局。方法前瞻性研究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间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24~28周行OGTT检查,依OGTT服糖后2h的血糖值分组:正常组OGTT2hPG〈6.7mmol/L组(Ⅰ组);干预组OGTT2hPG在6.7~7.8mmol/L之间(Ⅱ组);对照组OGTT2hPG在6.7~7.8mmol/L之间(Ⅲ组)。Ⅱ组给予糖尿病规范管理;Ⅰ、Ⅲ组不给与特殊干预,比较3组的母婴结局。结果①3组孕妇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孕妇剖宫产率:Ⅰ组C-S率为36%,Ⅱ组C-S率为53.1%,Ⅲ组C-S率为43.1%,Ⅱ组显著高于Ⅰ、Ⅲ组(P〈0.05);③3组新生儿平均体重分别为(3472±514)g、(3399±514)g、(3488±490)g,无显著性差异。但Ⅱ组大于胎龄儿及巨大儿发生率低于Ⅰ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3组新生儿转科率、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肺炎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产后随访结果:3组的随访率分别是16%、36.6%、18.6%;未发现DM,Ⅱ组及Ⅲ组分别确诊1例IGT;3组空腹血糖及2h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建议血糖在6.7~7.8mmol/L就诊断为妊娠糖耐量减低(IGT)。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脑内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以明确经脑内感染MCMV后小鼠ABR是否出现异常改变,从而验证经脑内感染MCMV能否建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更昔洛韦对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4只新生小鼠按窝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3组,对照组经脑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μl,模型组与干预组经脑内接种TCID50为1×105 U/ml的MCMV病毒悬液10 μl,同时干预组在接种MCMV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更昔洛韦60 mg/(kg·d),连用2周.2周后在小鼠麻醉状态下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在电屏蔽装置中检测小鼠的ABR,并记录ABR的波形以及Ⅰ波的潜伏期、波幅.结果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F=9.151,P=0.011;F=5.095,P=0.043),更昔洛韦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F=13.797,P=0.003;F=14.58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脑内感染MCMV可以引起小鼠ABR的异常改变,脑内感染MCMV可建立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动物模型,婴幼儿CMV感染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对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进行性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大蒜素和多西他赛(DXT)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检测凋亡率。结果大蒜素和DXT单用及联合用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对骨肉瘤细胞MG-63有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联合用药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用药组(P<0.05)。大蒜素和DXT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与细胞生长分裂关系较密切的G2/M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有明显升高,且联合用药的升高作用更明显(P<0.01)。结论大蒜素和DXT均可将骨肉瘤细胞株阻滞于G2/M期,两药联合可能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应用曲美他嗪的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评价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加曲美他嗪30mg,3次/d口服。对照组常规应用抗心衰治疗。测量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对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游离脂肪酸由0.38±0.06mmol/L升高至0.51±0.07mmol/L,对照组由0.37±0.06mmol/L升高至0.46±0.08mmol/L,两组组内游离脂肪酸升高比较差别显著(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差别显著(P〈0.05)。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8.1%,对照组为77.3%,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能显著升高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从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的概念、内涵、重要意义、效益等方面探讨TLIS在肿瘤医院运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一年多的实践,实现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标本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检验数据管理、报表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发生率,成效娃著。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从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的概念、内涵、重要意义、效益等方面探讨了LIS在肿瘤医院运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一年多的实践,实现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标本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检验数据管理、报表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发生率,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不稳定性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程度较重、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气胸的患者。无论其气胸量多少,均应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传统的肋间切开置管引流术,操作复杂且创伤大,不但易出现术中、术后出血、伤口感染、皮下气肿、引流口渗液等并发症,而且患者置管后活动受限、疼痛不适,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各种病因的气胸病例采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引流术,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显效18例占60.0%,有效8例占26.6%,部分有效2例占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气胸简单易行,出血少,创伤小,抽气过程中可随意控制抽气速度,可反复使用,治疗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8.
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相较于传统CABG,其远期血管通畅效果更佳,患者预后更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全动脉化CABG在临床的应用并不广泛。为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动脉化CABG的优点,并讨论动脉桥的选择,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初步研究脑脉利颗粒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与机制,及其对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对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肠下血管出芽数、总RNA浓度和纯度、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等指标,评价脑脉利颗粒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和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结果脑脉利颗粒在250和500μg/ml浓度时有显著的血管新生促进作用,且在500μg/ml浓度时能明显上调VEGFR1基因表达(P0.01),在1 000μg/ml浓度时有显著的血栓形成预防作用(P0.01)。结论脑脉利颗粒具有显著的血管新生促进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R1的表达有关,且对血栓形成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