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98篇 |
免费 | 529篇 |
国内免费 | 2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5篇 |
儿科学 | 152篇 |
妇产科学 | 51篇 |
基础医学 | 356篇 |
口腔科学 | 65篇 |
临床医学 | 1456篇 |
内科学 | 487篇 |
皮肤病学 | 75篇 |
神经病学 | 130篇 |
特种医学 | 24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69篇 |
综合类 | 2568篇 |
预防医学 | 1256篇 |
眼科学 | 66篇 |
药学 | 1268篇 |
29篇 | |
中国医学 | 1090篇 |
肿瘤学 | 2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206篇 |
2022年 | 258篇 |
2021年 | 358篇 |
2020年 | 291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241篇 |
2017年 | 153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201篇 |
2014年 | 515篇 |
2013年 | 449篇 |
2012年 | 547篇 |
2011年 | 481篇 |
2010年 | 526篇 |
2009年 | 547篇 |
2008年 | 496篇 |
2007年 | 448篇 |
2006年 | 395篇 |
2005年 | 400篇 |
2004年 | 412篇 |
2003年 | 272篇 |
2002年 | 263篇 |
2001年 | 289篇 |
2000年 | 203篇 |
1999年 | 181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33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116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44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目的观察鹞式新型腰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患者60人,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人,实验组应用鹞式新型腰带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的长方形腰带治疗,治疗3个月及1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均为96.67%;治疗组1年后治疗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鹞式新型腰带对慢性腰肌劳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老年人原发病多种多样,但最后都会出现多器官脏器衰竭。因此,对老年重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定量的评分,制定合理治疗方案、预测预后和进行疗效观察是十分必要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是目前常用于评价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危重病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65.
66.
探讨手术安全三方(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核查工作中的预见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制定和完善手术室核对制度及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手术程序的核对,对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荔枝核皂苷对D-半乳糖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50只昆明种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石杉碱甲组(0.4 mg/kg·d)、荔枝核皂苷低(15 g/kg·d)和高(60 g/kg·d)剂量组。上述动物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皮下(sc)注射D-半乳糖(500 mg/kg·d)8周,并于第5周起分别灌胃相应药物。采用水迷宫和自主活动仪测试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测定血清糖基化;醛糖还原酶活性;采用高效液相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系统检测人神经氨酸酶(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二羟苯乙酸(DOPAC)的含量变化。结果:荔枝核皂苷明显改善模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单胺类递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荔枝核皂苷具有改善D-半乳糖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抑制对脑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8.
69.
70.
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烧伤对照组 (B)及烧伤治疗组 (C) ,每组 30只。采用PUC19质粒转染大肠杆菌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 ,对肠道菌向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播散进行示踪及定量研究。 结果 阳性菌落经酶切图谱分析后 ,证实B、C组MLN匀浆及血液培养生长细菌与灌胃的细菌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图谱 ;C组MLN菌量在伤后 3、5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细菌阳性率在伤后 3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 1、3、5d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 1、3、5d低于B组 (P <0 .0 1)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 1、3d高于B组 (P<0 .0 5 )。 结论 血和MLN培养出的细菌由肠道细菌移位而来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并使MDA的产生下降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