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7篇 |
口腔科学 | 57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1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114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46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 ,肿瘤细胞必须穿越一系列天然屏障 ,如基底膜、细胞外基质等 ,这些组织中最重要的成分包括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糖蛋白等。浸润转移时肿瘤细胞至少需要三次穿越这些屏障 ,包括从原位突破其底膜 ,进出血管通过血管基底膜。一般认为 ,在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肿瘤细胞可合成、释放不同种类的蛋白酶 ,水解这些屏障 ,而且肿瘤细胞还可以刺激宿主成纤维细胞或间质细胞等释放水解酶 ,而尿激酶系统在这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 。本文对尿激酶系统的生物学特征与头颈部癌… 相似文献
5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 掺入粘附试验测定VEGF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a细胞同质性粘附作用以及Boyde Chamber 观察VEGF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作用。结果1ng/ml、5ng/ml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773.67±289.64、2180.32±326.321、2256.43±310.31和1687.38±226.24、2045.68±273.26、1891.52±213.84,10ng/ml 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436.69±326.03、1380.32±201.04、1228.56±237.07,显著低于对照组60、90、120min的2184.49±314.72、2746.53±255.17、3560.14±377.35(P<0.05或0.01),用VEGF 1ng/ml、5ng/ml、10ng/ml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2h,Boyde Chamber小室下室浸润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数分别为6.67±1.78、17.17±2.38、22.33±2.54×104/ml,分别高于对照组2.48±1.02×104/ml(P<0.05或0.01)。结论VEGF可以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与VEGF降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同质性粘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TGF-β和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反应法测量不同浓度TGF-β1作用于口腔鳞癌TSCCa细胞系及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后u-PA和PAI-1的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TSCCa 12h后,u-PA和AP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浓度的GF-β1作用于GMN细胞12h后,u-PA和PAI-1活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u-Pa和PAI-1活性与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GF-β1可能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4.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口腔鳞癌细胞系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GF-β1作用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反应法测量不同浓度TGF-β1作用于口腔磷癌TSCCa细胞系及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u-PA和PAI-1的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TSCCa12h后,u-PA和PA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GNM细胞12h后,u-PA和PA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u-PA和PAI-1活性与T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GF-β1可能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探讨u-PA系统的主要成分(u-PA、PA1-1及PAI-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0例口腔鳞癌和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表达阴性,而在口腔鳞癌组织中u-PA系统表达则呈不均质性;在40例肿瘤中PAI-2阳性表达2例,u-PA系统u-PA和PAI-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在21例Ⅰ、Ⅱ期口腔鳞癌中u-PA、PAI-1呈低水平表达,19例Ⅲ、Ⅳ期口腔鳞癌中则呈高水平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组中u-PA系统和PAI-1呈高水平,而在无转移组中则呈低水平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u-PA与PAI-1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u-PA系统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7.
背景:透明质酸具有与受体特异结合的特性,将其与阿霉素联合制成纳米粒,可以充分发挥药物靶向作用,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的:探讨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于体外靶向杀伤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1/07在中国海洋大学药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舌癌T8113细胞株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陈万涛教授惠赠,阿霉素一透明质酸纳米粒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惠赠.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分别加入阿霉素质量浓度为0.5,1.0,5.0,10.0 mg/L的阿霉素一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懊顾?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阿霉素质量浓度为5.0,10.0 mg/L时分别作用0,6,12,24,48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作酉?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存率.②细胞凋亡率.结果:24,48 h细胞毒试验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优于游腊⒚顾?t=5.78~42.05,P<0.01).相同浓度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细胞凋亡百分率随时间增加而升高(F=4 200.40,4 775.36,P<0.01),相同作用时间凋亡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t=12.06~20.08,P<0.05).结论: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其杀伤作用,并随时间延长增加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从肝细胞癌(HCC)的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HBV、HCV和HGV肝炎病毒,探讨中国哈尔滨地区肝炎病毒类型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19例HCC石蜡包埋组织,采用PCR技术,检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HCV-RNA和HGV-RNA。结果①119例HCC中,HBV-DNA阳性率为64.7%(77/119),其中主要为c亚型92.2%(71/77);②HBsAg和HBcAg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9.6%(55/119)和19.3%(23/119);③HCV-RNA和HGV-RNA阳性率分别为2.5%(3/119)和0.8%(1/119)。结论中国哈尔滨地区HCC的发生主要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特别是HBV的c亚型。 相似文献
59.
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 196 9年 ,Mc Cully首次报道胱硫醚合成酶缺乏的儿童有高 Hcy尿症 ,早期即可发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提出 Hcy是血管性疾病的可疑因素 ,随后进行的动物模型实验又进一步证实 Hcy的血中蓄积可导致类似事件发生。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们相继提出高 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迄今 ,对轻度血浆高 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重要的危险因素已取得共识。现就 Hcy检测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述。1 作为血管病变、硬化的指标Malinow… 相似文献
60.
膀胱癌患者尿核基质蛋白22检测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的高发肿瘤 ,多发性和易复发是膀胱肿瘤的特点。目前 ,诊断和随访的主要手段仍为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前者准确性虽好 ,但属于有创性检查 ,有时因患者惧怕而难以接受 ;后者敏感性较差 ,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因此 ,寻找和建立无创且敏感的生化指标就成了研究者们追逐的目标。本文就膀胱癌检测新指标———核基质蛋白 2 2 (NMP2 2 )的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