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22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活件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制备重组胶原矿化骨支架材料,将BMP-2活性多肽通过交联剂共价结合到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取第3代BMSCs接种到材料上,以未结合多肽的重组胶原矿化骨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沉淀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率;扣描电镜观察比较BMSCs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形态;通过检测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观察BMSCs在材料表面的分化情况. 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旱多孔状;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证实BMP-2活性多肽成功共价结合到材料表面;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MP-2活性多肽可以显著改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经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2.
急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TI)是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探究其临床治疗中药物的使用策略具有特殊意义.为此,笔者就我院2008年2-7月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3.
44.
背景将生物材料复合细胞因子基因,或复合转入细胞因子基因的细胞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骨修复.目的观察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进行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新生SD大鼠5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0-02/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导入大鼠成骨细胞,并以质粒pcDNA3转染细胞作为对照.转染24 h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瞬时表达的情况.采用G418筛选转染细胞2周,获得阳性细胞克隆,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转染细胞稳定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转染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pcDNA3-TGF-β1转染成骨细胞瞬时表达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 h转染成骨细胞胞浆中充满染色的棕黄色颗粒,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细胞胞浆中则没有棕黄色颗粒,说明转基因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明显增高.②G418筛选转基因细胞组化检测G418筛选2周后的转染细胞仍然有较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论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可使成骨细胞瞬时、高效表达细胞因子,转染后瞬时和筛选2周后,均呈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稳定的高表达,说明采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成骨细胞进行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背景:将生物材料复合细胞因子基因,或复合转入细胞因子基因的细胞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骨修复。目的:观察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进行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新生SD大鼠5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0—02/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导人大鼠成骨细胞,并以质粒pcDNA,转染细胞作为对照。转染24h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瞬时表达的情况。采用G418筛选转染细胞2周,获得阳性细胞克隆,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转染细胞稳定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转染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pcDNA3-TGF-β1转染成骨细胞瞬时表达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h转染成骨细胞胞浆中充满染色的棕黄色颗粒,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细胞腧浆中刚没有棕黄倘.颗粒.说明转基因细胞中转化毕长因子β1 mRNA明显增高。②G418筛选转基因细胞组化检测:G418筛选2周后的转染细胞仍然有较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结论: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可使成骨细胞瞬时、高效表达细胞因子,转染后瞬时和筛选2周后,均呈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稳定的高表达,说明采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成骨细胞进行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应用微吸管吸吮技术测量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表面的黏附力,以筛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材料.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取4周龄健康SD大白鼠4只.大鼠麻醉后抽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制备以玻璃为底、直径约25 mm的特制圆形小腔室,分别将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溶液0.3 mL滴入小腔室内,300 r/min离心5 min,在玻璃表面形成聚合物薄膜.用微吸管拉制器拉制微吸管,加工成前端内径为2~4 μm的微管,并用微量进样器向微管内灌满培养液,微管后端接于水压控制的微操作手上,并与自动压力控制系统连接.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接种在表面为不同材料的小腔室内,在每种材料表面随机测量20~30个细胞,以没有涂覆材料的玻璃为对照,测量骨髓细胞于不同时间在三种生物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力.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不同生物材料上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力的比较:细胞种植到生物材料表面4,12,24 h,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表面的黏附力均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172.78&;#177;15.23),(155.609&;#177;17.29),(144.84&;#177;21.14);(324.84&;#177;102.73),(199.39&;#177;37.20),(234.09&;#177;62.09);(180.77&;#177;29.22),(170.32&;#177;21.14),(174.38&;#177;44.29)&;#215;10^-10N,P均<0.05].结论:微细管吸吮法能够精确测量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力.在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这三种生物材料中,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表面的细胞黏附力最好,是较理想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48.
一、资料和方法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15%。本组100例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18~74岁。97例在临床上有脑转移瘤症状,3例无症状。100例中有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其中1例为甲状腺癌转移)。  相似文献   
49.
IKVAV多肽自组装纳米纤维促进PC12细胞的黏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细胞黏附性能是评价神经组织工程基质材料的重要指标,拟对包含神经活性多肽片断的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在体外进行自组装,并且检测其对PC12细胞黏附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委托上海波泰生物科技公司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在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中加入稀盐酸降低pH值引发其自组装,用不同浓度的IKVAV自组装材料包被培养板,培养PC12细胞,检测IKVAV对PC12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①当IKVAV自组装材料的密度为0.58-15.0μg/cm^2 。时,能明显增强PC12细胞黏附,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密度增加PC12细胞的黏附率升高。②在1h和3h各IKVAV密度组的细胞黏附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IKVAV能够促进PC12细胞黏附,而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IKVAV促进PC12细胞黏附的作用迅速、稳定。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损伤段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和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其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分为4组,建立SCI模型,观察rHu EPO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 2、Bax、Fas)的表达;TUNEL标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 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较损伤组提高(P<0.05);损伤组的凋亡阳性细胞多于治疗组;治疗组Bcl 2阳性表达细胞多于损伤组(P<0.05)。结论 凋亡是 SCI后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rHu-EPO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