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29篇
  2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我院住院西药房退药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西药房退药原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住院部西楼药房退药处方580张,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为依据,从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品种数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退药处方最多的科室为小儿内科,共124张,占21.4%,其次为神经内三科,共107张,占18.4%;退药金额最多的是放疗科,共26 769.564元,占28.9%;退药原因中的关键因素是医师原因。结论医院应加强管理,制订严格的退药制度,引入奖惩制度,从医师、药师、患者三方面入手,加强其沟通,严格退药手续,防止因退药造成的医疗差错,同时应强化医生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完善医德教育,从而有效控制退药。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人类疱疹病毒6A对神经细胞嗜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HHV-6A GS株感染神经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PCR法鉴定神经细胞中HHV-6A U22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神经细胞中HHV-6A U22基因的相对含量。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细胞中HHV-6A糖蛋白gB的表达。神经细胞感染HHV-6A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HHV-6A GS株感染5天后,U373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SK-N-SH和SHG44细胞聚集,折光性降低,细胞发生明显病变。PCR法检测到U373、SK-N-SH和SHG44细胞中均含有HHV-6A U22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发现随着感染天数的增加,HHV-6A DNA在细胞中含量逐渐降低。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病毒糖蛋白gB在细胞中表达,其中在U373细胞和SHG44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SK-N-SH细胞。MTT法显示HHV-6A促进U373细胞和SHG44细胞的增殖,抑制SK-N-SH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U373和SHG44细胞感染组与对照组相...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及其婴幼儿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随访管理模式。方法 2012年9月~2017年9月我科门诊或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1103例及其婴幼儿456名,成立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随访管理专家团队,开设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指导专家门诊,通过发放自制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认知调查表和健康知识需求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32.28%孕妇可以接受母乳喂养,44.33%孕妇认为可以考虑自然分娩,多数人认为采取刨宫产可以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41.89%孕妇认为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安全的,但也有担心抗病毒药物会对婴儿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在1103例孕妇中,干预前对乙型肝炎知识和母婴传播阻断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9.11%和47.69%,依从性为77.61%,经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分别被提高到83.86%、79.69%和93.20%(P<0.05),满意度为89.66%;在456名全程参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随访管理的婴幼儿中,2例(0.44%)婴儿在6月时血清HBsAg阳性,提示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为99.56%(454/456)。结论 建立规范、科学、合理、人文和全程全面的随访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以努力实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零”传播。  相似文献   
94.
早期肺癌或周围型小肺癌临床上常无症状,常规胸片检查易漏诊,国内外研究初步证实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筛查早期肺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低辐射、高分辨力、无创、快速等特点,且CT可采用多种影像后处理技术来发现肺内数毫米的非钙化结节。就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成果及前景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5.
早期肺癌或周围型小肺癌临床上常无症状,常规胸片检查易漏诊,国内外研究初步证实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筛查早期肺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低辐射、高分辨力、无创、快速等特点,且CT可采用多种影像后处理技术来发现肺内数毫米的非钙化结节.就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成果及前景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规范西区药房药品的储存现状,确保药品质量,增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光照和温度对药品安全的重要性,结合药房的实际情况,对西区药房所有药品进行整理分类,明确储存条件。结论药品的正确储存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7.
燧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与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燧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燧心胶囊,30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观察2组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用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NP水平。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指数,降低血清BNP水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燧心胶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清BNP水平,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燧心胶囊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手术后6周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燧心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经颈动脉插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取心肌组织在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肌组织ATP、ADP含量。结果:对照组SAP、DAP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燧心胶囊高剂量组SAP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燧心胶囊高剂量组LVSP、LVEDP低于模型组(P0.01),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高于模型组(P0.01);燧心胶囊高剂量组心率低于模型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较轻,心肌组织ATP和ADP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燧心胶囊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挖掘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名老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探索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名老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1000张处方,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方剂配伍规律和特点。结果1000张处方中常见有8种辨证类型,同一张处方出现一种以上辨证类型的分别计数,共计1081次,结果为肝肾阴虚型375次,占34.69%;肝郁脾虚型195次,占18.04%;血瘀型128次,占11.84%;气血两虚型94次,占8.70%;心肾不交型92次,占8.51%;脾肾阳虚型81次,占7.49%;阴阳两虚型69次,占6.38%;精血亏虚型47次,占4.35%。根据中医辨证类型的不同,治疗用药各有规律和特点。肝肾阴虚型治疗主要以μ肾柔肝、养阴清热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左归饮合二至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为基础方加减;肝郁脾虚型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常选用逍。散为基础方加减;血瘀型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加减;气血两虚型治疗常以气血双补为主,常用八珍汤为基础方加减;心肾不交型治疗主要以μ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常用交泰丸合知柏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脾肾阳虚型治疗主要以温补脾肾为主,常用右归饮、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加减;阴阳两虚型治疗以阴阳双补为主,常用二仙汤为基础方加减;精血亏虚型治疗主要以益精养血为主,常用小营煎、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结论本次处方分析为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有益参考,并促进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
郭丹丹  曹丽  张凯  周贵明 《天津医药》2021,49(7):719-722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影响斑块发生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就诊的45~80岁中老年女性,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特征,并根据有无斑块分成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根据斑块的特征,将有斑块者分成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中老年女性954例,平均(62.24±13.24)岁。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水平的LDL-C、高龄以及绝经是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稳定斑块组的LDL-C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LDL-C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年龄、LDL-C及绝经有关,并且LDL-C水平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