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 38例 ,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CRP水平 ,以及测定甘油三脂 (TG)、总胆固醇 (TCH)、高密度脂蛋白 (H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脉病变程度 ,即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评分作为冠脉病变评价指标。比较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组的CRP、TG、TCH、HDL和LDL水平 ,并对CRP和冠脉病变程度、血脂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CRP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 <0 .0 1) ,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与血脂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RP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而与冠脉的病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2.
临床上经常遇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尽管室早不一定引起严重后果,长期随访观察预后良好,但可引起明显症状,且有时经药物及临床医师的解释治疗后仍难以控制相关症状。部分室早具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心电图特征,文献报道射频消融(RFCA)能有效地控制该类室早。但起搏标测仍然较困难,且费时间。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多发部位,失败病例的特点及寻找对起搏标测有指导意义的心电图特征,这将有助于缩短RFCA时间,提高成功率。  资料和方法 20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15~49岁,平均3.8…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降压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能否使患者进一步获益。方法将143例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57例)均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接受降压+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余86例血胆固醇水平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B1组(42例)接受降压+安慰剂治疗。B2组(44例)接受降压+阿托伐他汀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均接受MMSE量表和ADAS-cog量表评价认知功能,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MMSE及SF-36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ADAS-cog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治疗后B1、B22组间MMSE及ADAS-cog量表得分变化无显著差异,而B2组SF-36量表总分提高程度却较B1组存在显著差异。A组MMSE量表和SF-36量表总分提高程度、ADAS-cog量表总分降低程度均较B2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单纯降压治疗可显著改善血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对于血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能在降压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认知功能,但能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合并高胆...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胶原含量、内膜增生、血管损伤后反应及组织血管紧张素 含量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球囊内膜损伤模型 ,5 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 4周和 8周氯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共 6组 ,其中氯沙坦组和苯那普利组分别于术前 5 d始喂氯沙坦和苯那普利片剂至实验结束。结果 :随着病变发展 ,内膜面积及胶原含量呈增加趋势。氯沙坦和苯那普利干预 4周时 ,胶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 ,分别为 (2 3.5 8± 6 .16 ) %、(2 2 .6 7± 10 .2 0 ) %、(35 .2 0± 7.2 5 ) % ,P<0 .0 5。干预 8周时 ,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及胶原含量均减少 ,尤以胶原含量减少更为明显 ,后者分别为 (2 0 .6 9± 11.16 ) %、(2 5 .4 1± 11.0 0 ) %、(42 .6 9± 13.99) % ,P<0 .0 5 ,而管腔面积增加 ,分别为 (0 .79± 0 .2 5 ) mm2、(0 .76± 0 .2 8) mm2、 (0 .6 2± 0 .2 7) mm2 ,P<0 .0 5。同时氯沙坦增加髂动脉血管紧张素 水平 ,为 (5 16 .31± 70 .79) pg/ mg.pro、(410 .72± 10 0 .11) pg/ mg.pro,P<0 .0 5 ;苯那普利减少髂动脉血管紧张素 水平 ,为 (340 .6 2± 6 7.6 9) pg/ mg.pro、(410 .72± 10 0 .11) pg/ mg.pro,P<0 .0 5。相关性分析显示苯那普利各组组织血管紧张素 含量分别与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  相似文献   
85.
通过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达到再灌注是即将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处理措施。尽管缺血区的血流复灌对心肌的挽救具有重要意义,再灌注本身可能导致缺血损伤基础上的进一步心肌损伤。目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更深理解以及心血管系统基因操作工具的利用,为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为了提高人类血管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基因转导载体,基因递送技术和有效治疗基因的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完成CRT装置的植入不是治疗方案实施完成,而是治疗刚刚开始。术后需要将药物治疗方案和剂量进行调整。通过规范的装置随访,对各项参数进行检测设置,可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予以处理。可利用超声监测进行房室间期(AV)和左右心室间期(VV)的设置。装置自动程序优化AV和VV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7.
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复极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评价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的复极改变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2例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 T波改变情况。结果 :80例隐匿性旁路在射频消融术后无 1例出现心脏复极改变 ,5 2例显性旁路中有 2 0例 (占 39% )术后出现明显 T波变化 ,其中完全性旁路 (QRS≥ 0 .14s)占 19例 ,而不完全性旁路 (QRS<0 .14s)仅占 1例。室间隔部的旁路更易出现术后复极异常。结论 :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可以出现酷似心肌缺血的 T波改变  相似文献   
88.
1992年,Brugada兄弟首次提出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的概念[J],至今已有20余年.目前为止,在BS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处理策略和基因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进展,先后也出版了数个共识和指南.但对无症状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处理策略仍存在争议[2-3].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心室不同位点起搏时心电图上心肌复极标志的变化,了解以双心室起搏技术为核心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入选接受CRT植入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后1周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别将起搏器程控为无起搏、右心室内膜下起搏(RV—EndoP)、左心室外膜起搏(LV—EpiP)及双心室同步起搏(BivP)四种不同状态并记录心电图。阅读不同起搏位点时的QRS时限、QT问期及TP-E时限。QTc用Bazett公式[QTc=实测QT/(RR)1/2]进行矫正。结果基线QYc为(489.2±51.2)ms,而RV—EndoP、LV—EpiP起搏导致QR明显延长[RV-EndoP(537.3±45.7)ms,P〈0.05;LV—EpiP(592.4±60.2)ms,P〈0.001],而BivP起搏为(491.3±52.7)ms,P〉0.05;基线TP.F(113.8±15.7)ms,RV-EndoP、LV—EpiP均导致TP-E明显延长[RV.EndoP(124.8±24.7)ms,P〈0.05;LV.EpiP(133.3±37.8)ms,P〈0.005],BivP时TP-E时限为(109.9±17.1)ms,有轻度缩短,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室外膜起搏可明显延长心肌复极离散指标;双心室同步起搏可减少由单纯左心室外膜起搏引起的复极离散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9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