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我所应用减式杂交方法筛选人大肠癌负相关基因,得到一与已知基因同源性仅50%的cDNA片段,已作为新发现的基因被NCBI收录入国际基因库,我们将此cDNA片段反向克隆至非整合型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REP9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了HSU17714基因的反义RNA表达载体,并籍脂质体将之导入人结肠癌SW1116细胞中,双层软琼脂集落培养试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及MTT比色法等结果分别提示转染该重组体的肠癌细胞的非锚着依赖性生长能力、增殖周期活性和细胞生长速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外源重组体pREP9 HSU17714(AS)对肠癌SW1116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2.
原位杂交技术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应用浙江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310006)莫益群,郑树原位杂交技术是指用标记的DNA或RNA探针,在原位检测组织细胞内特定的DNA或RNA序列,从而对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进行定性、定位和相对性定量分析的一...  相似文献   
453.
目的 分析和比较汉族和朝鲜族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表型的异同点.方法 收集31个中国的汉族家系和63个韩国的朝鲜族家系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各项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相关基因hMLH和hMSH2的种系突变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突变,对结果异常的样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31个汉族家系中共发生136例次恶性肿瘤,其中结直肠癌106例次,占所有肿瘤患者的77.9%,诊断年龄平均为(48.6±29.0)岁;其次为胃癌共14例.经突变检测,31例汉族先证者中有7例被检出含有hMLH1(3个)或hMSH2(4个)基因的病理性突变,总突变率为22.6%.其中错义突变2个、无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2个、大片段缺失1个.63个朝鲜族家系中共发生293例次恶性肿瘤,其巾结直肠癌242例次,占所有肿瘤患者的82.6%,诊断年龄平均为(45.9±11.0)岁;胃癌同样也是第2大常见肿瘤类型,共发生21例.63例朝鲜族先证者中有19例被检测出含有hMLH1(17个)或hMSH2(2个)基因的突变,总突变率为30.2%.其中12个为移码突变,5个为错义突变,1个为无义突变,1个为剪接位点的碱基改变导致异常剪接.结论 (1)汉族与朝鲜族HNPCC家系在临床表现上相似,均有发病年龄轻、以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多见、多原发大肠癌发生率较两方国家低、肠外肿瘤以胃癌最多见等特点.(2)遗传表型方面,汉族与朝鲜族HNPCC家系的总突变率相似,但均低于西方国家的报道.两个种族的家系中的突变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分布上存在差异及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454.
目的: 膜型丝氨酸蛋白酶(ST14 / MT-SP1)和它的同源物在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是评估ST14/MT-SP1过度表达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方法: 全长人ST14/MT-SP1基因被瞬时转染到结直肠癌细胞系RKO。表达产物由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并通过明胶酶谱法分析蛋白的明胶酶活性。用ECM体外侵润试验确定细胞的体外侵袭力。用cDNA微阵列法测定ST14/MT-SP1转染细胞中MMPs和TIMPs表达变化情况。用实时定量PCR 来验证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人全长ST14/MT-SP1基因被转染到结直肠癌细胞系RKO后,纯化表达的蛋白具有明胶酶的活力。RKO细胞过度表达ST14/MT-SP1 后其体外侵润转移能力显著增强(P<0.01),而ST14/MT-SP1蛋白被阻断后使SW480和SW620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P<0.01)。进一步发现,ST14/MT-SP1 过度表达使RKO 细胞的 MT2-MMP(MMP-15)表达显著上调(约2.5倍) 和TIMP2表达下调(约0.35倍)。结论: ST14/MT-SP1 过度表达导致了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力增强,这种能力的增强是由于ST14/MT-SP1自身具有明胶酶的活性和ST14/MT-SP1 能上调 MT2-MMP与下调TIMP-2的表达。因此,ST14/MT-SP1过度表达可能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55.
目的:探索骨桥蛋白(OPN)在大肠癌转移中的相关功能。 方法:分别构建OPN反义和正义真核表达质粒后,转染入Colo205和SW480大肠癌细胞株。经鉴定后,进一步运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同质和异质黏附等技术检测转染细胞的转移相关功能变化。结果:OPN高表达的大肠癌细胞,CD44表达量增强,E-cadherin的表达减弱;细胞之间同质黏附减弱,细胞侵袭运动能力增强,细胞与ECV304细胞之间的异质黏附作用增强。均证明了OPN与侵袭转移的密切相关性。结论:提示OPN影响大肠癌细胞同质黏附和异质黏附能力的作用可能是大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56.
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建立分离、纯化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1、PB2和PA 3P蛋白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研究3P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甘油、CsCll及CsTFA不同介质的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进行分离,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法检测3P蛋白,用尿素变性PAGE检测vRNA。结果:用甘油密度梯度离心,可从病毒粒子中分离由NP、3P和RNA组成的RNP。将纯化的RNP用CsCl和甘油双组分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可形成NP和3P-RNA两部分,使NP与3P-RNA分离。进一步将3P-RNA在CsTFA-甘油双组分不连续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超速离心,可有效地将3P与RNA分离,获得较纯的3P蛋白。3P位于离心管的上半部分,而RNA则位于离心管的近底端部可有效地将3P与PNA分离,获得较纯的3P蛋白。3P位于离心管的上半部分,而RNA则位于离心管的近底端部分。结论:用甘油、CsCl-甘油和CsTFA-甘油分步超离心法可有效地从流感病毒粒子中纯化出离纯度的流感病毒R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457.
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苦参碱对人粒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采用MTT法,光镜观察、S-AP免疫组织化学法、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观察苦参碱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分化诱导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移行和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明显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向成熟粒系分化;苦参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与其下调c-myc基因表达,阻滞细胞在G1期有关。  相似文献   
458.
癌蛋白c—erbB—2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癌蛋白c-erbB-2在大肠部中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本组72例大肠癌中有20例表达c-erbB-2蛋白,当肿瘤浸润至肠壁外或发生淋巴结或肝脏时,其c-erb-2蛋白阳性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或浸润滑未及浆膜的大肠癌。  相似文献   
459.
460.
为了快速检出APC基因突变,应用选择性检测产生终止密码突变的体外蛋白合成试验(IVSP),对115例Non-FAP大肠肿瘤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76例107条不全蛋白条带,序列分析证实94%(101/107)为突变带,其中6条非特异性带可能与片段内ATG启动子存在有关。为排除小分子量APC不全蛋白的遗漏,对各片段起始部的400直接行序列分析均未检出突变点。结果显示,IVSP不仅是迄今最为快速、敏感和特异的APC突变检测方法之一,而且还有助于突变的定性(病理性)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