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上皮性卵巢癌占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目前有关卵巢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但在预后影响因素的认同上尚存在较大的分歧。本研究收集在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2.
吸烟是致瘤性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研究证实,吸烟为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但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混杂作用并不明确.因此,研究采用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吸烟作为宫颈上皮瘤2+和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的作用.根据吸烟情况,研究者将3187名妇女组成的队列分为3组:从不吸烟组、以往吸烟组和现吸烟组.研究者通过对854名妇女的前瞻性随访来分析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上皮瘤、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和细胞学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这3组在主要指标或危险性行为(性行为史)混杂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现吸烟组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细胞学或宫颈上皮瘤1+/宫颈上皮瘤2+/宫颈上皮瘤3+没有改变.仅有少数的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和宫颈上皮瘤2+的混杂因素在3组中较常见,这表明吸烟状况为强干扰因素.3组中宫颈癌或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不存在差别.在多变量模式分析中,现时吸烟者是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除年龄因素外,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是宫颈上皮瘤2+唯一的独立危险因子.这些数据显示,吸烟并不是宫颈上皮瘤2+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所增加的危险其实是由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所介导的,由于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作用,现吸烟在多变量模型中成为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细胞凋亡、增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TUNEL法和HE染色检测 5 0例宫颈癌组织 (鳞癌、腺癌各 2 5例 )的细胞凋亡指数 (AI)和核分裂指数 (MI)。结果 :腺癌的AI、MI明显高于鳞癌 (P <0 0 5 ) ,但AI MI指数比值两者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宫颈癌恶性级别增高、肿瘤体积的增大 ,AI、MI水平增高。AI与MI之间及AI MI的比值与宫颈癌 5年生存率之间有强的正相关性。结论 :宫颈癌细胞凋亡和增殖水平的增高与宫颈癌的恶化进展有关 ,同时检测AI、MI更有助于宫颈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54.
LU  Ping  路平  LIANG  Qiu-dong  梁秋冬  WEI  Lei  魏磊  ZHENG  Quan-qing  郑全庆 《中国癌症研究》2002,14(3):211-215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is the leadinggynecologic malignancy in developing country and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related death amongfemale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prognosis factors of cervical carcinoma, however,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prognosis and it would lead to great deviation to study prognosis only from clinic-pathologic parameters or single factor. Recen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elldynamics and sporadic data showed that prognosis of cervical ca…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手术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中采用常规护理,保温组采取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结果保温组在术毕时的体温高于对照组,术中低体温、寒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能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均静滴莫西沙星400mg,1次/d,有效者,改口服续贯治疗,总疗程10~14d。对其用药前后,进行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第3天总有效率为78.7%;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为87.23%,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率为92%(23/25),吸入性肺炎有效率为82.6%(19/23);细菌清除率为76.9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4%。结论:莫西沙星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早期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伴有吸入因素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开放、前瞻、多中心临床试验。收集86例伴有吸入因素的轻、中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别给予莫西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观察治疗结束后7~14d临床疗效及细菌学疗效。结果:莫西沙星组治愈36例(80%),对照组治愈23例(56.1%),组间临床治愈率存在显著差异。细菌清除率:莫西沙星组清除率76.2%。对照组66.7%。两组病原菌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共有10例次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对照组共有15例次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莫西沙星治疗伴有吸入因素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8.
目的 了解初中生家长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态度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用多阶段非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7个地理大区共选取2 895位初中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中,有861名父亲(85.8%)和1 560名的母亲(90.6%)认为父母应该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458名父亲(54.1%)和789名母亲(51.6%)认为13~15岁是进行相关教育的最佳时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孩的家长更愿意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OR=1.35,95%CI:1.04~1.75),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对其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态度越消极(x2=13.238,P<0.01);女性家长更乐意对子女开展性健康教育(OR=1.47,95%CI:1.12~1.93),家长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愿随着家长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x2=31.583,P<0.01).职业为工人/农民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态度相对较消极(OR=0.58,95%CI:0.36~0.93).此外,相对于年收入较低的家长,收入高的家长更愿意对子女开展性健康教育(x2=17.055,p<0.01).结论 应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对初中生家长开展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9.
国产血源性乙肝疫苗的远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年4月至1990年5月用随机、双盲和有安慰剂对照的严格实验设计,在西安市郊区对265名5~9岁儿童进行国产血源性乙肝疫苗远期效果评价。疫苗组抗体峰值在T12,随后则下降。抗-HBs阳性率下降缓慢,抗-HBs几何均值下降急骤,但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别。抗-HBs峰值高低及应答时间早晚与随后抗体持续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关系。四年观察结果显示疫苗对HBV感染的保护率为80%,如针对HBsAg而言,保护率为100%。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正常农村婴幼儿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并评价将其作为衡量母乳喂养婴幼儿肠道蛋白质丢失的指标。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农村中已做过营养调查的55名18个月以内婴幼儿采用ELISA方法进行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及sIgA的检测。检测结果采用EPI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幼儿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的平均含量为(281.76±238.04)mg/L,1岁以内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含量随年龄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1.059熏P>0.05);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的含量与粪便中sIgA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23熏P<0.001)。结论农村正常婴幼儿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的平均含量与国内外报道一致;以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的含量作为衡量母乳喂养期婴幼儿肠道蛋白质丢失的指标是不合适的,尤其对新生儿更不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