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9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病例:例1:男,1 2/12岁。因反复腹泻、多尿20d,抽搐2次入院。抽搐一次为全身性发作,停止后神清,一次为手足搐搦,推注钙剂后缓解。伴间断发热。生长发育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查体:体温37.5℃,体重9kg,神萎,嗜睡,皮肤略干燥,前囟凹陷,张力不高,眼眶凹陷,唇干,咽充血,颈阻(一),心肺(一),腹软,肝肋下3cm,四肢肌张力、肌力减  相似文献   
62.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HBeAg血清学转换后发生HBeAg逆转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推进慢性HBV感染者的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对在江苏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建立的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队列开展定期随访。通过Cox回归分析慢性HBV感染者HBeAg血清学转换后HBeAg逆转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HBeAg转归者HBV DNA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年5 068例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平均年龄(51.9±12.8)岁]随访至2014年时121例发生HBeAg逆转,观察9 359人年,HBeAg逆转率为1.3/100人年。HBeAg逆转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从<20岁年龄组的4.7/100人年下降至≥60岁年龄组的1.0/100人年。HBV DNA<2 000 IU/ml的感染者HBeAg逆转率为1.1/100人年,低于≥200 000 IU/ml者(3.8/100人年)。通过Cox多元回归分析,相对于HBV DNA<2 000 IU/ml者,HBV DNA≥200 000 IU/ml的感染者HBeAg逆转可能性增大(HR=3.44,95% CI:1.91~6.20,P=0.000)。HBeAg逆转组的HBV DNA和ALT较HBeAg持续阴性组均上升更快(P=0.000)。结论 社区人群中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有一定比例会发生HBeAg逆转,低年龄段和高病毒载量者的HBeAg逆转率高。对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应定期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63.
MRI及MRS对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RI及MRS在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MRI和MRS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常规行SE序列平扫及增强、DWI序列成像,其中3例行MRS研究,二维多体素、点分辨法PRESS、TE 144 m s。结果所有病例均侵犯2个脑叶或以上,同时伴胼胝体侵犯6例、基底节和丘脑侵犯4例、脑干侵犯2例。病变区呈长T2、稍长T1异常信号,T2WI、FLAIR上均为高信号,无坏死、钙化,受累区脑组织肿胀,占位效应轻。2例增强扫描见小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3例MRS表现均有不同程度NAA降低,NAA/Cr比值降低,Cho上升,Cho/Cr和Cho/NAA的比值上升。结论MRI结合MRS对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结合临床、MRI及MRS是能够作出明确诊断的。  相似文献   
64.
儿肤康搽剂是由成都森科制药有限公司专门针对儿童皮肤特点研制的儿童专用搽剂,该药主要由芦荟、苦参、黄柏、石菖蒲等十一味中药组成,其作用为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为观察该制剂对健康儿童常见皮肤病的预防作用,我们于2004年7月至12月对某幼儿园长期应用儿肤康搽剂进行洗浴的健康儿童146人在应用儿肤康搽剂期间皮肤病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对照组45人(在此期间一直应用儿童沐浴露)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5.
患儿,男,因"6月龄竖头欠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查体发现双眼追视欠灵活,竖头欠稳,不会翻身,双手握拳,双下肢负重差,四肢肌张力低。磁共振结果显示小脑蚓部小,中脑呈"磨牙状"改变,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发现患儿存在AHI1基因的杂合移码突变(c.533_534delAA),该突变位点遗传自母亲;而针对已知致病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分析提示NPHP1基因可能存在纯合型缺失。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患儿的NPHP1基因确实存在纯合型缺失,且父母均为NPHP1杂合缺失的携带者。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由NPHP1纯合缺失所导致的Joubert综合征病例。由于NPHP1基因突变与肾脏损害相关性较高,应注意对此类突变患儿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6.
精神科医院感染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院感染的控制对策,有效减少精神科医院感染发病率,防止在精神科病区内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方法对5个精神科病区采取了病区内设置传染病室、患者集中规范洗手和患者餐具、水杯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3项措施,并对采取措施前、后的医院感染监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其有效性。结果采取措施后的医院感染发病率2.81%、患者手部细菌数19 CFU/cm2、患者水杯细菌数5 CFU/cm2、病区物体表面细菌数4 CFU/cm2,均比采取措施前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餐具细菌数和病区空气细菌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应用于精神科的3项医院感染特别控制措施是有效的,它不仅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病率,也能减少病区环境中的细菌数。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患者皮肤温度对便携式化疗泵流速影响的护理对策.方法 按入院顺序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使用便携式化疗泵化疗93例次.室温≤30℃时,观察组按常规将便携式化疗泵的延长管远端连接PICC管接口处,同时将流量限速器紧贴患者皮肤;对照组按常规将便携式化疗泵的延长管远端连接PICC管接口处.比较两组患者氟尿嘧啶是否能持续、匀速、定量地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结果 观察组每8h,氟尿嘧啶采用便携式化疗泵在预定时间内能持续、匀速、定量完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室温≤30℃,流量限速器紧贴患者皮肤,能保证药液输注速度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 方法 收集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MRI资料,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点。 结果 本组7例患者共有20个病灶,病灶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等信号,增强后呈环形、结节、串珠、扭曲条索样强化,脑白质水肿变性,占位效应轻微或者负占位,其中3例患者病灶的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 结论 脑裂头蚴病MRI增强图像强化特征具有一定特点,复查病灶移行性是其更重要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已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县、乡、村为基础的县域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我省城乡居民已开始享受3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正在积极探索"小病在社区,大病送医院,健康进家庭"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70.
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14年张家港市急性乙肝的构成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5年的急性乙肝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中急性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2.22/10万;急性乙肝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预测2015年报告发病率为2.86/10万;乙肝抗HBc-IgM 1∶1000检测可提高急性乙肝的诊断准确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镇均有发病,男女性别比为3.04∶1,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以农民(占50%)、工人(占20.69%)为主,发病年龄以20~60岁为主,其中20~39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结论 急性乙肝发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0/10万),但有上升趋势,急性乙肝的防控工作要引起关注。乙肝抗HBc IgM 1∶1000监测可以规范乙肝的疫情报告,提高乙肝报告准确率,准确分析疫情,制订防控措施。做好宣传、提高成人乙肝苗接种率和加强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是进一步降低急性乙肝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