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新抗肿瘤化合物8-氯腺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静注8-氯腺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给大鼠单次静注4种剂量8-氯腺苷后,应用HPLC测定在体液和组织中原形物8-氯腺苷的含量。结果:8-氯腺苷在大鼠体内迅速转化为代谢产物,其清除半衰期为1h左右,除脂肪,脑,睾丸组织外,8-氯腺苷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在10~40μg/ml浓度范围为37%,主要以代谢物形成从尿及胆汁中排泄,结论,  相似文献   
12.
13.
复方止咳冲剂中甘草酸和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RP-HPLC-UV法同时测定了复方冲剂中的甘草酸和绿原酸,以甲醇(0.5%醋酸)-水(0.5%醋酸)为流动相,C18柱,外标法。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及尿中奥拉西坦的浓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阿昔洛韦(acyclovir)为内标,NH2柱为分析柱;乙腈:水(80:20,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建立了测定人血清及尿中奥拉西坦(oxiracetam)浓度的HPLC方法。奥拉西坦和内标保留时间分别为6.3min和8.1min;二峰分离良好。本法平均回收率:血清99.7±5.9%;尿99.0±5.6%,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0~10.9%,血清及尿标准曲线相关良好,最低检测浓度血清为1μg·mL-1,尿为20μg·mL-1。本方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可靠。可以满足临床药代动力学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按药典规定的硝酸甘油含量测定法需经酸水解、振摇、放置、显色、测定一次至少花费三小时。我们探讨了硝酸甘油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破长在198nm,硝酸甘油的浓度在2~20μg/ml范围内,其吸收度与浓度的关系符合比尔定律,且方便快速。  相似文献   
1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已有报道。作者选用内加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大黄中五种蒽甙的含量。以甲醇—水—甲酸作梯度洗脱,并利用样品中的一个峰作为参比,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7.
413株血培养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屠鸿翔  吴庆  陈栎江  邹安庆 《疾病监测》2012,27(10):760-763
目的 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相关耐药性, 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XTM FX system型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采用梅里埃公司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 分离病原菌413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共213株, 占51.6%; 革兰阴性球菌173 株, 占41.9%; 真菌27 株, 占6.5%;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93.3%)、红霉素(82.3%)、苯唑西林(77.0%)的耐药率已很高;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严重;抗真菌药物整体敏感性较高,耐药率都在10%以下。 结论 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菌种多样化,不同菌种耐药性差异很大,应定期对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蛋白C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原[1], 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之一。蛋白C活化后能通过水解活化凝血因子Ⅴ(FⅤa)和活化凝血因子Ⅷ(FⅧa)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编码蛋白C的基因(PROC)突变引起的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严重蛋白C缺陷症极其罕见, 发病率约为1/400万[2], 临床可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生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单杂合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0.14%~0.50%[3], 此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增加5~7倍。截至2021年4月, 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共列出391种PROC基因突变, 其中错义/无义突变290种, 小部分缺失突变30种。我们近期收治2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患者, 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前列腺癌(PCa)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人前列腺癌细胞(PC-3)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槲皮素低、中、高浓度组,转染GTP酶激活蛋白-Src同源结构域3-结合蛋白1(G3BP1)siRNA及其阴性对照、pcDNA3.1-G3BP1及其阴性对照至PC-3细胞,并用槲皮素处理。分别采用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G3B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G3BP1蛋白、EMT相关蛋白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槲皮素抑制PC-3细胞迁移、侵袭,上调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转录因子Snail表达;槲皮素下调PC-3细胞G3BP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Wnt家族成员3A(Wnt-3α)、β-catenin、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表达,上调GSK-3β表达;沉默G3BP1增强槲皮素对PC-3细胞及Wnt/β-catenin通路的作用,过表达G3BP1逆转槲皮素对PC-3细胞及Wnt/β-catenin通路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可通过抑制EMT抑制PCa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靶向G3BP1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