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1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25.
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国内文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时机对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关于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文章14篇,共155例159眼选择不同时机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病例的术后疗效。结果:155例159眼中外伤后3d以内手术组58眼有效,手术有效率87.9%;3~7d手术组38眼有效,手术有效率82.6%;大于7d手术组14眼有效,手术有效率29.8%,与前两组之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越早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效果越好。应尽可能在外伤后7d以内手术。 相似文献
26.
经乳突进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发面神经损害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乳突进路治疗中耳胆脂瘤导致的面神经损伤的最佳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由中耳胆脂瘤引起周围性面瘫的75例患者,采取经乳突进路面神经减压术。75例中累及垂直段13例,水平段及锥段36例;膝状神经节22例,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4例。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通过House-Beckmann面神经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为Ⅰ~Ⅴ级。结论 对由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所致周围性面瘫,及时采取经乳突进路施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7.
听力障碍儿童17例听力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在听力障碍(听障)儿童听力检测及康复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7例既往诊断为听障的儿童进行常规声导抗测试、行为测听、耳声发射等综合听力学评估。结果听障儿童17例中3例听力正常,14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仅1例配戴助听器。结论听障儿童的听力学诊断应建立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应进行长期听力学随访,直到获得可靠的双耳行为听阈、作出明确的听力学诊断为止。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经乳突进路治疗中耳胆脂瘤导致的面神经损伤的最佳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由中耳胆脂瘤引起周围性面瘫的75例患者,采取经乳突进路面神经减压术。75例中累及垂直段13例,水平段及锥段36例;膝状神经节22例,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4例。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通过House-Beckmann面神经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为Ⅰ~Ⅴ级。结论对由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所致周围性面瘫,及时采取经乳突进路施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9.
1 临床研究
患儿,女,5岁,因左耳反复流脓3年,加重伴听力下降2月于2009年9月11日入院.4年前曾因家长发现患儿双眼球突出,在院外就诊,头部CT检查后,发现脑实质内异常密度影,诊断为"脑膜胶质瘤",予以当地藏药治疗3年左右,复查头部CT提示钙化斑后停药.本次入院时的简单情况如下:查体:T:36.0℃,P:90 次/min,R:20 次/min.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及胸膜摩擦音.专科查体:左外耳道口见-膨隆新生物,外耳道内段见脓性分泌物,鼓膜未窥及.右耳外耳道内段见分泌物,鼓膜末窥及.辅助检查:WBC:4.32 × 1012个/L,N:45.1%,L:49.1%;胸部X线片:右肺尖钙化灶,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耳部CT(图1):双侧中耳乳突炎,左外耳道及中耳胆脂瘤可能;头颅增强MRI:右丘脑、中脑、左小脑半球多发点状、结节状低信号灶:多系钙化.入院诊断为左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了解绝经后跌倒骨折妇女及跌倒无骨折妇女人群血液循环中骨硬化蛋白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骨硬化蛋白是否可作为一种新的预测脆性骨折的生化标志物.方法 采用横向前瞻性研究,对50例健康的未绝经女性(A组)、50例绝经后跌倒股骨颈骨折妇女(B组)及50例绝经后跌倒无骨折妇女(C组)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结果 骨代谢标志物如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CTXⅡ、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前胶原1型N端前肽(P1NP)、核因子出受体激活因子(RANK)和核因子出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较于A组,B组及C组的骨硬化蛋白水平升高(P<0.05,P<0.01)、骨钙素水平降低(P<0.01),但B、C两组间骨硬化蛋白水平和骨钙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L1~L4部位的骨密度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骨密度较A、C两组降低(P<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股骨颈骨密度(r=-0.228,P=0.004)、转子间骨密度(r=-0.199,P=0.002)和全髋骨密度(r=-0.273,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中骨折人群与未骨折人群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无法预测脆性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