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68篇 |
免费 | 508篇 |
国内免费 | 2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4篇 |
儿科学 | 69篇 |
妇产科学 | 49篇 |
基础医学 | 260篇 |
口腔科学 | 61篇 |
临床医学 | 886篇 |
内科学 | 591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249篇 |
特种医学 | 3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410篇 |
综合类 | 1888篇 |
预防医学 | 741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657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680篇 |
肿瘤学 | 2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284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330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145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310篇 |
2011年 | 341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236篇 |
2007年 | 281篇 |
2006年 | 278篇 |
2005年 | 298篇 |
2004年 | 270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81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147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20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了解高原野外驻训士兵对卫生知识和高原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制定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统一调查问卷方法对2058名在西藏高原野外驻训的士兵进行卫生知识、高原防护知识和健康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原野外驻训士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新兵和老兵对卫生知识及高原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而农村和城镇士兵在这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高原野外驻训部队的健康教育,要结合高原自然和社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培养其自我保健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92.
93.
95.
96.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8月~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外侧入路自腘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分别显露后内与后外侧髁.骨折块直视下复位,用3.5 mm"T型"锁定钢板或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于胫骨后内或后外侧固定骨块.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均Ⅰ期修复.[结果]13例患者全部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1个月80°~130°,平均105°;术后3个月90°~135°,平均115.3°;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115°~135°,平均125.1°.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年的TPA和PA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6-97分,平均92.1分.无1例发生手术区皮肤坏死、感染或内固定松动.[结论]本组所采用的改良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后平台,减少前方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复位和固定骨折块可以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7.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是近年来影像神经外科的新进展,它融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医学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侵袭技术为一体。是在虚拟的数字化影像与实际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在整个脑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定位导航,有利于选择最佳手术人路、术中病灶精确定位,以最小的损伤,达到病灶的满意切除。本综述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应用方法、适应证及影响精确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8.
前路K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K型钢板结合钛网在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32例,所有病例骨折块椎管占位率〉50%,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Frankel分级:C级9例,D级23例。均采用椎体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自体骨植骨及K型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8.9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示全部骨性愈合,钢板螺钉无松动,脊柱序列正常。结论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前路K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
下肢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对策: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观察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这类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其中股骨5例,胫骨7例;肥大型8例,萎缩性4例),采用稳定骨断端(更换更粗髓内钉+阻挡钉)、矫正骨畸形(阻挡钉+复位器)以及增强骨愈合能力(内植骨技术)的办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最终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4.7—13.5个月,平均7.8个月。所有患者主观疼痛症状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是一种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
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修复骨软骨复合缺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采用骨软骨镶嵌成形术(Mosaicplasty)修复膝关节中等和大面积骨软骨复合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3组(n=8)。中等面积缺损组在股骨内髁制造直径6mm缺损,植入直径2mm骨软骨柱修复;大面积缺损组于股骨内髁制造9mm直径缺损,以直径3mm骨软骨柱修复;对照组于股骨内髁制造直径6mm缺损后不修复。自股骨髁间窝和滑车沟两侧非负重区用自制Mosaicplasty器械钻取骨软骨柱,推出器嵌入缺损处镶嵌填满。术后4、8、16及24周处死动物,取修复骨软骨组织行大体观察、HE及甲苯胺蓝染色。术后24周,取大面积缺损组和对照组膝关节摄X线片,观察骨软骨缺损修复情况,并分别取修复组织及正常软骨组织行蛋白聚糖(glycosaminogly cans,GAG)含量测定。结果中等面积缺损组术后4周,移植的骨软骨柱与基底部骨床结合牢固;8-24周软骨层之间以及与正常软骨间界限仍清晰。大面积缺损组术后4周,移植的骨软骨柱与基底骨床结合牢固,部分骨软骨柱被压入骨床内;8-24周压陷程度加重,与股骨髁相对关节面的部分软骨被磨损。对照组24周缺损仍无明显修复迹象,与股骨髁相对关节面的软骨磨损剥脱。组织学观察结果类似大体观察,术后24周中等及大面积缺损组软骨柱间均有缝隙存在,大面积缺损组毗邻软骨细胞稀疏肥大。术后24周,X线片可见大面积缺损组软骨下骨愈合良好,而对照组仍可见骨质缺损,与股骨髁相对关节面的软骨局部骨质硬化;软骨GAG含量测定显示正常软骨和大面积缺损组修复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者与对照组修复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osaicplasty可修复中等面积骨软骨复合缺损,但无法有效修复大面积缺损,效果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