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290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116篇
  1篇
中国医学   235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肾动脉阻力指数(RI)的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3例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根据移植肾动脉RI值分为低RI组(RI<0.7)64例和高RI组(RI≥0.7)69例。收集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肾病病史时长、透析方式及时间、供体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酐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他克莫司浓度、环孢素A浓度、24 h尿蛋白量等)结果,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植肾动脉RI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移植肾受者年龄(t=3.419)、血清肌酐(t=2.235)、肾小球滤过率(t=2.316)、甘油三酯(t=2.6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RI高、低作为因变量,纳入受者年龄、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者年龄(P=0.002)、血清甘油三酯(P=0.008)纳入模型,年龄增长和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是高RI的危险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132.
目的:黑色素瘤具有高度恶性和异质性。开发特定的黑色素瘤预后预测模型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选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最近,铁死亡已被证明是一种由过度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然而,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与黑色素瘤预后的相关性仍不清晰。本研究评估FRGs在黑色素瘤中的作用,开发一种新的预后模型,旨在为黑色素瘤的个性化治疗及疗效改善提供新思路。方法:首先通过系统地表征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中73个FRGs的遗传改变和mRNA表达。同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筛选的特定靶基因。随后使用TCGASKCM队列构建多基因特征模型。根据特征模型将黑色素瘤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对铁死亡相关的特征模型与免疫特征、免疫治疗的疗效或药物反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通过分析TCGA-SKCM数据集中的黑色素瘤样本,发现FRGs在基因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方面表现出高频率,这些变化显著影响了基因的表达。此外,与正...  相似文献   
133.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逐渐加快,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生理机能的调控有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其中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中神经元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心血管活动,是心血管活动的关键性调节中枢。本文旨在归纳和总结近年来PVN在调控心血管活动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4.
基于Meta分析评价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四磨汤口服液”“四磨汤”“Si Mo Tang”“Si Mo Tang Oral Liquid”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 Link、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并搜索相关期刊与会议论文,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6月。筛选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16篇RCTs。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有效率更优,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胆囊收缩素(CCK)及一氧化氮(NO)更低,但2组血清P物质(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试验组更低。结果表明,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纳入文献量较少,部分结局指标暂不能进行发表偏倚检查,因此该研究所得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经皮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例颈动脉狭窄分别为 94%、71 %、69%、64%的病人采用Road Mapping技术行球囊预扩张 (压力为 1 0 1 3kPa ,持续时间 1 0~ 2 0s) ,再用Wallstent自膨式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并用 6~ 8mm球囊行后扩张 (压力为 81 0kPa,持续时间为 1 0~ 2 0s)。结果  4例病人症状均消失或减轻 ,残存狭窄程度分别减至 1 4%、30 %、7%、1 5%。随访 3~ 1 0个月未发现再狭窄和脑卒中。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创伤小、安全、效果好 ,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观察“支撑”支架的性能,疗效,以求研制成技术性能达标的国产化支架。方法:(1)急性血栓形成检测:雄性新西兰白兔10只,髂动脉支架植入术后24h行髂动脉造影术。(2)中远期疗效检测:雄性新西兰白兔2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4%胆固醇)饮食1个月后行髂动脉支架植入术,随机分为2组:(1)30天组10只,于术后1个月行动脉造影术。(2)60天组10只,术后2个月行髂动脉造影术。30天组9只动物完成实验,60天组8只动物完成实验。结果:(1)共27只兔完成实验,27个支架植入成功23个(成功率85.2%),(2)急性血栓形成检测:10个支架,9个完全张开,未见血栓形成,血流TIMI Ⅲ级,1个脱落。(3)中远期疗效检测:(1)30天组(n=9):7个支架在髂动脉完全张开,1个在腹主动脉下段完全张开,未见血栓及狭窄,血流TIMIⅢ 有,1个脱落,(2)60天组(n=8):6个支架完全张开,未见狭窄,2个脱落。.(4)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撑支架性能稳定,没有出现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和狭窄。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调查儿科护士患儿疼痛管理的认知现状,为提高患儿疼痛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儿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量表,对北京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13名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的量表平均得分为(13.4±4.3)分,平均答对率为32.6%,其中“案例分析”部分的答对率最低,仅为21.0%;其次是“药物镇痛”部分,答对率为26.1%.护士对患儿疼痛的认知情况不受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工作场所、有无疼痛管理规定、接受继续教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普遍缺乏,应对其加强疼痛管理教育,提高他们对疼痛控制的认知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8.
2014年2月浙江省东阳市一家庭发生2例儿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与病例发病相关的活禽外环境标本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30%。为探索病例感染来源及判定是否存在人际传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暴露矩阵分析,认为病例A感染来源于暴露活禽,病例B感染来源于活禽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9.
140.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年来,更多的运动皮质刺激技术方法得以发展,镇痛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疼痛治疗中,硬膜外运动皮质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eMCS)、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repetitive stimulation,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机制,以期推动运动皮质刺激镇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