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5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0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68篇 |
内科学 | 30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32篇 |
综合类 | 151篇 |
预防医学 | 78篇 |
眼科学 | 13篇 |
药学 | 5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66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观察不同证型肥胖症患者上焦、中焦、下焦、头面部、手背部及足背部区域体表热值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的136例肥胖症患者。统计所有患者脾虚湿阻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胃火炽盛型4种证型分布情况,并运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获取4种证型患者上焦、中焦、下焦、头面部、手背部及足背部区域体表红外热值数据,包括绝对温度(T)及相对温度(△T,△T=区域体表平均温度-前躯干体表平均温度,△T为正数则代表热偏离,负数则代表寒偏离),并进行各证型组间比较。结果:136例肥胖症患者中脾肾阳虚型62例、脾虚湿阻型37例、肝郁气滞型22例、胃火炽盛型15例。4种证型肥胖症患者上焦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脾肾阳虚型患者比较,肝郁气滞型及胃火炽盛型患者中焦T明显偏高(P<0.05),且脾肾阳虚型患者下焦T明显低于其他3型(P<0.05)。4种证型肥胖症患者上焦皆呈热偏离,且胃火炽盛型患者上焦△T低于其他3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胃火炽盛型患者,其他3型患者中焦、下焦呈寒偏离,且胃火炽盛型患者中焦△T明显高于其他3型(P<0.05),脾虚湿阻型和胃火炽盛型患者下焦△T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P<0.05)。4种证型肥胖症患者手足背部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脾肾阳虚型患者比较,脾虚湿阻型及肝郁气滞型患者头面部T明显偏高(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手足背部T低于其他3型。4种证型患者头面部及手足背部△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除脾虚湿阻型患者头面部呈热偏离,其他证型头面部及4种证型手足背部均呈寒偏离。结论:136例肥胖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型最多,胃火炽盛型最少,可见脾虚为肥胖症重要的发病因素。脾、肾分属中、下焦,且阳虚者寒,故脾肾阳虚型肥胖症患者中焦、下焦、头面、手足背区域体表温度较低,且均呈寒偏离;胃居中焦,且火盛者热,故胃火炽盛型患者中焦区域体表温度偏高,且呈热偏离。不同证型肥胖症患者体表区域的温度特征可与中医理论相印证,推测红外热成像可为肥胖症的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探讨ICU中疼痛是否为ICU睡眠障碍的确定影响因素,主观疼痛指标与客观疼痛指标的关系,主观睡眠质量与客观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一共入组40名ICU腹部外科择期术后病人,记录他们的年龄、Apache Ⅱ评分、VAS评分、按压止疼泵次数、脑电图得到的深睡眠百分比、浅睡眠百分比、主诉睡眠质量等参数。根据主诉睡眠的质量分为好、中、差三组,比较三组间深睡眠百分比的差异。比较VAS与按压止疼泵次数的相关性,比较深睡眠百分比与Apache II评分、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VAS和按压止疼泵的次数呈正相关(r=0.39,P=0.013),不同的主观睡眠质量其脑电深睡眠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P=0.004),深睡眠所占百分比与VAS和Apache Ⅱ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按压止疼泵次数可反映患者疼痛程度,深睡眠所占百分比可反映患者主观睡眠状况,ICU中睡眠质量与疼痛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后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60的阳性表达对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及指定外院就诊的流产患者,将沙眼衣原体阳性自然流产患者作为试验组,设立同期就诊的正常妊娠沙眼衣原体阴性要求人工流产患者作为对照(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各25例),对两组患者宫内刮出的蜕膜组织进行HSP-60阳性颗粒平均光密度值测定。结果试验组患者蜕膜组织HSP-60颗粒平均光密度值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其HSP-60的表达强度与自然流产呈正相关作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拟妊娠的妇女中常规行CT-HSP-60筛查,筛查后进行进一步检查,对确诊感染者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流产率。但其应激强度对自然流产的影响及是否有异常表达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外源性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对大鼠糖尿病神经痛模型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及机械痛阈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Contml,n=10)、生理盐水干预组(Saline,n=10)、小剂量mNGF干预组(mNGFl,n=10)和大剂量mNGF干预组(mNGF2,n=10).以链脲佐菌素(SI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并在制模前及制模后3天和1、2、4周利用yon Frey丝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4周时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GF蛋白水平表达.结果:小剂量和大剂量mNGF干预组在干预2周后,机械痛阚较生理盐水组均有显著提高;小剂量mNGF干预组只在背根神经节使NGF含量显著增加,而大剂量mNGF干预组在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均使得NGF含量显著增加.结论:早期合适剂量的外源性mNGF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糖尿病大鼠疼痛. 相似文献
86.
老陈今年45岁。最近几个月,他每次着凉后身上都会起一些小红疙瘩。这些小红疙瘩大小不等,奇痒无比,像蚊子叮的一样。这些小红疙瘩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一般1~3天就会自行消失,消失后皮肤上不会留任何痕迹。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了几个月,严重地影响了老陈的生活。老陈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确诊他患的是荨麻疹,给他开了扑尔敏。可老陈服用此药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并不理想。经朋友介绍,老陈找到了我。我为老陈 相似文献
87.
开发了固定床传热参数测定的通用计算机处理系统,并给出了国产新型环柱状醋酸乙烯合成催化床的径向导热系数及壁给热系数的测定实例。 相似文献
88.
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8例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5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超短波透热疗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39.7%,总有效率为91.4%,复发率为26.1%;对照组治愈率为20.7%,总有效率为75.6%,复发率为52.6%。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9.
目的:鉴定FHL2与Id家族蛋白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子表位。方法:GST-pulldown方法检测。结果:FHL2与Id家族的4个成员蛋白均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FHL2蛋白中的第二个LIM结构域在FHL2/Id相互作用中是必需的,Id蛋白N端结构区域在介导FHL2/Id相互作用中是必需的。结论:FHL2是一个新识别的Id蛋白广谱相互作用因子,FHL2可能参与Id介导的多种生物学效应以及肿瘤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宫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联合宫颈超声测量预测早产的价值.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先兆早产孕妇84例,取膀胱结石位,常规消毒外阴、窥器暴露宫颈后取宫颈管内分泌物,测定宫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IGFBP-1)后再使用GE-E8型彩超经阴道测量宫颈结构,并计算出宫颈指数.结果 IGFBP-1阳性对早产预测的阳性率为65.0%,阴性预测率为89.1%;宫颈指数(<0.5)对早产预测的阳性率为85.0%,阴性预测率为96.7%;二者结合对早产预测的阳性率为90.0%,阴性预测率为90.5%.结论 在选择宫颈指数≥0.8时,两者的联合检测对于早产预测的阳性率为90.0%,而阴性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选择宫颈指数<0.5时,两者的联合检测阴性预测率为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预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