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调查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和有哺乳经历的非哺乳期健康妇女各237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探讨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哺乳时间(χ^2=116.88,P=0.00)、睡眠姿势(χ^2=49.47,P=0.00)、婴儿吸乳方式(χ^2=74.64,P=0.00)、清洗乳头(χ^2=61.80,P=0.00)及乳房外伤(χ^2=16.77,P=0.00)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有关,负性情绪(χ^2=1.03,P=0.31)、每次哺乳时间(χ^2=7.30,P=0.12)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平卧和乳房外伤(OR=2.27,95%CI:1.25—4.14;OR=3.24,95%CI:1.31~7.97);保护因素为吸住乳头乳晕的吸乳方式(OR=0.09,95%CI:0.05~0.19),哺乳时间6个月以上(OR=0.05,95%CI:0.02—0.11),每次哺乳前清洗乳头(OR=0.17,95%CI:0.09—0.34)。结论产后6个月内都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高发期;正常的侧卧睡眠不增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风险;在哺乳时让婴儿吸住乳头乳晕、经常清洗乳头等行为对预防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与负性情绪、每次哺乳持续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孕产妇高龄对不良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为促进围产保健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16年1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3家医院住院分娩的2 335例产妇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产科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新生儿基本状况等。根据产妇的分娩年龄分为35岁组、35~39岁组和≥40岁组,探讨孕产妇高龄与多种不良妊娠及分娩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2 335例产妇的平均分娩年龄为(32.5±4.1)岁,高龄孕产妇的比例为30.6%。3组产妇中,孕前超重和肥胖、IVF-ET、瘢痕子宫、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剖宫产及新生儿转NICU的发生率均随产妇分娩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校正混杂因素后,与35岁组产妇比较,35~39岁组和≥40岁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0.89倍、2.12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0.55倍、1.12倍,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0.64倍、0.52倍。此外,≥40岁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转NICU的风险也高于35岁组产妇。结论生育政策调整后,高龄孕产妇比例明显上升,其发生多种不良妊娠及分娩结局的风险增加,应加强高龄孕产妇的围产保健管理,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15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经死亡评审讨论的158例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3.24‰。常见死亡原因依次为出生缺陷(32.28%)、脐带因素(27.85%)、不明原因死胎(9.50%)、早产(8.86%)、胎盘早剥(6.96%)、早发型子痫前期(5.06%)。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孕前以及孕期保健意识;严格孕期管理,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有效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检并分娩且参加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139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起点,贯穿整个孕期至妊娠期糖尿病(GDM)为终点事件的回顾性备孕妊娠队列,调取研究对象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及整个孕期至GDM诊断期间的相关问卷调查和诊疗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ALT水平对GDM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作为效应修饰因子与ALT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经多因素调整后,与ALT正常组(0-4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升高(>40U/L)发生GDM的OR值为2.52(95%CI 1.39-4.58);与ALT<1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每升高10U/L,GDM风险平均增加31.7%(趋势性检验P<0.001)。分层分析显示,与孕前ALT水平正常且BMI<24kg/m^ 2者相比,ALT水平升高且超重或肥胖者发生GDM的风险增加了6.72倍(OR=7.72,95%CI 3.20~18.60)。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孕前超重或肥胖对血清ALT与GDM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额风险度为4.38。结论:孕前血清ALT升高能明显增加其患GDM的风险且血清ALT水平升高与GDM风险增加呈正相关。超重或肥胖对孕前ALT升高所致的GDM风险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流动人口未婚女性性健康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健康总是与生殖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对生殖健康的定义包括了性健康。然而,最近此概念已受到挑战,因为人们认识到性健康比生殖健康更广泛和包含内容更多。本文结合文献对我国流动人口未婚女性性健康研究现况作一综述,描述了我国流动人口未婚女性性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性传播疾病,非意愿妊娠、不安全流产和性暴力等性健康问题。为流动人口未婚女性性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了解产后特需上门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抽取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9月到2010年4月自愿接受产后特需康复上门一对一指导的311例产妇为干预组,同时抽取同期6家地段保健科未接受特需康复上门一对一指导的产妇175例为对照组.用抑郁自评量表于产后1周左右和产后1个月左右两次评估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 抑郁指数在干预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12).总体评估干预组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56,P=0.000).干预组中第1次评估抑郁发生率为31.2%(97例);第2次评估抑郁发生率为23.5%(73例),干预组在指导前后抑郁率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χ2=4.663,P=0.038<0.05).对照组第1次评估抑郁发生率为24.6%(43例);第2次抑郁发生率为25.7%(45例),对照组两次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805).结论 健康教育指导可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求医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妇科症状自我报告情况、就医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青岛市6个行政区中,员工人数大于300人的10个工厂的年龄在18~29岁、非本地户籍的工作人员3521人进行妇科相关症状及求医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妇科相关症状自我报告率为32.3%,自我报告有妇科症状的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到医疗机构治疗的就诊率为46.4%。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0.706)、过去半年内接受避孕/怀孕/人流知识情况(OR=0.685)、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情况(OR=1.420)、是否有机会向医务人员咨询过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OR=1.757)及是否在工厂外的医院接受过生殖健康或计划生育服务(OR=2.367)与年青女性流动人口妇科症状求医行为有关。结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妇科症状自我报告率较高,就诊率较低,婚姻状况、接受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信息及服务情况与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妇科症状求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妇幼保健院在降低区域内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病死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海淀区属4家分娩量最大的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在2009至2010年中开展新生儿窒息专项工作与2008年度未开展专项工作时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4家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9至2010年比2008年均有逐年明显下降趋势,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医院、四季青医院和上地医院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在各年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630、2.103、5.074、2.007,均P<0.05).4家医院合计早期新生儿死亡率2008至2010年分别为1.15‰、1.13‰、0.95‰,有逐年下降趋势,但各年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44,P>0.05).结论 妇幼保健院应承担起对区域内新生儿复苏工作的管理责任,规范的窒息复苏培训及督导、加强产儿科合作等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早期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