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可以向包括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在内的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本文旨在探讨H22细胞和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经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结论来源于H22瘤体的TIL经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后可产生很强的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说明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体外抗小鼠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02.
晚期原发性肝癌腹腔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我科从1992年10月以来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腹腔化疗治疗35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结果: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34.3%(12/35),稳定16例,进展7例。毒性反应轻,有轻度恶心、呕吐,对造血机能影响小,对肝肾等没有重大损害。结果表明以顺铂为主的腹腔化疗是有效而毒副反应小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Bax基因在大肠癌,胃癌的突变情况。方法:用QIAamp方法提取肿瘤和正常组的DNA,选择5对引物,经PCR扩增,走DNA序列胶电泳,检测其MI及Bax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果:胃癌有8例MI阳性,其中3例Bax基因有突变,大肠癌有14例MI阳性,其中6例Bax基因有突变。结论:Bax基因突变在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ax基因是胃癌、大肠癌MI^+的遗传改变受累的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miR-14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qRT-PCR法检测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144的表达,以瞬时转染建立人肝癌细胞过表达miR-144模型,采用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检测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分析miR-144的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R-14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与未处理及阴性对照的肝癌细胞相比,过表达的miR-144均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能力(P均<0.05),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P<0.05);miR-144高表达组的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长于低表达组(P<0.05),miR-14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感染、肿瘤大小、肿瘤个数、AFP、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miR-144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预后相关,过表达的miR-144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05.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得到较快发展,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复发率仍然较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被认为与HCC发生、发展及复发的关系密切,可能参与第二次致癌过程。目前抗病毒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已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BCLC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 )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 DC,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和肿瘤抗原激活 DC,然后用 DC激活 TIL ,观察 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 TIL对自体肝癌细胞具有很高的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 (89.39± 3.0 5 ) % ,明显高于未经 DC激活的 TIL、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和未经 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其杀伤率分别为 (5 5 .2 3± 1.5 3) %、(5 4 .89± 1.4 8) %和 (3.6 5± 0 .2 6 )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 DC能诱导 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08.
微波在肝癌外科治疗实验和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免疫效应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皮下接种 Hepa瘤细胞株建立小鼠肝癌模型 ,将 7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 :微波固化 (MTC)组和对照组。 2单针微波固化 12只活体兔肝 ,观察肝功能变化。 3微波固化切除肝癌 45例 ,与同期传统方法切除肝癌40例作对照 ;微波固化不能切除的肝癌 2 0例与同期行肝动脉结扎合并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化疗不能切除的肝癌 2 0例作对照。结果 :1MTC组小鼠肿瘤固化灶内癌细胞呈凝固性坏死 ,对照组肿瘤内有大量癌细胞存在。 2 MTC组癌旁组织内 CD 8和 CD 4 细胞的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微波对肝脏功能有影响。4微波肝切除平均每例术中出血量比传统方法少 ,术后 3年复发率 31.1% ,而传统方法为 46 .3% ;微波固化不能切除肝癌组术后 3年生存率为 11.1% ,对照组 3年生存率为 10 .5 %。结论 :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且可促进固化灶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 ;微波固化切除肝癌 ,止血效果好 ,并发症少 ,可减少切缘复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转染小鼠肝癌H22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抗小鼠肝癌的免疫作用。方法提取小鼠四肢长骨骨髓,在rmGM-CSF和rmIL-4体外刺激下增殖分化为DC。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经rmIFN-γ、anti-CD3、rmIL-2和rmIL-1b诱导成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细胞)。制备肝癌H22细胞总RNA,体外转染DC,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的DC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将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制备成为效应细胞,LDH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对小鼠H22细胞、S180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H22细胞总RNA转染后的DC,其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及CD83、CD86表达率明显增高,CD14表达率降低(P<0.05)。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对S180细胞的杀伤率(P<0.05)。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他各组效应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P<0.05)。结论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具有高效而特异性的体外抗小鼠肝癌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含目的基因趋化因子生长调节基因1(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及CXCL-1对7702正常肝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含目的基因CXCL-1的慢病毒表达系统,建立携带GFP荧光标记并过度表达CXCL-1的7702正常肝细胞系,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XCL-1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细胞单克隆形成实验,MTT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7702细胞表达CXCL-1后生长、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目的基因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病毒滴度检测结果为2.00E+8TU/mL;2转染48h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达94.5%;3CXCL-1/7702组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其余两对照组(P〈0.05);4MTT比色法结果显示:CXCL-1/7702组分别与空载GFP/7702组及空白对照7702组相比较,生长速度明显较快(P〈0.05);5Transwell实验显示:CXCL-1/7702组、GFP/7702组、7702组肝细胞系均无迁移能力。结论:成功构建含目的基因CXCL-1的慢病毒表达系统,CXCL-1对正常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细胞生长与增殖功能,但无促进正常肝细胞迁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