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旨在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3年3月12日。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前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ACE组与单用手术切除治疗HCC组相比,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7(0.92~1.25)(P=0.38)、1.05(0.79~1.41)(P=0.72)、0.95(0.64~1.42)(P=0.81);1、3、5年总生存率的RR(95%CI)分别为1.01(0.92~1.10)(P=0.85)、1.14(0.97~1.34)(P=0.11)、0.95(0.75~1.21)(P=0.6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合并分析其相对危险度的RR(95%CI)分别为0.89(0.45~1.75)(P=0.73)、0.77(0.25~2.37)(P=0.65)。2组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C术前应用TACE不能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但是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数及病例数均较少,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0岁以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点,为青年肝癌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43例30岁以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AST和ALT、乙肝病毒标志物和AFP变化,分析肿瘤大体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形成率、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和消瘦。AST增高77例(53.85%),ALT增高39例(27.27%),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4000μg/L59例(41.26%)。乙肝小三阳63例(44.06%),大三阳22例(15.38%),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形成率占48.25%,手术切除率为19.58%。结论30岁以下的原发性肝癌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血清AST增高较ALT增高更为常见。AFP水平越高,提示其预后愈差。乙肝病毒感染特别是小三阳患者可能更易演变成为肝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为(40.41±1.85)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介导的运动受体(hyaluronan-mediated motility receptor,HMMR)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iciated gene 1,MTA1)在乳腺癌浸润与转移中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联合Zvmed^TM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5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MTA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TA1 mRNA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2.7%(29/55).在癌旁乳腺组织的阳性率23.6%(13/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9.1%(27/55),在癌旁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6.4%(9/5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MT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4)、病理分级和C-erbB-2阳性相关(P〈0.05),与年龄、ER、PR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MTA1对乳腺癌浸润、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浸润与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BCLC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编码基因EPHX1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枪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f)(间(CI)。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EPHX1337T〉C多态位点的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YST)的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 vs TT)的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V vs CT/TT)的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VSA)的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EPHX1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凶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水蛭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HepG2细胞抑制作用及其抗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含不同浓度(1 U/mL、2 U/mL、4 U/mL和8 U/mL)水蛭素的培养液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水蛭素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水蛭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水蛭素对肝癌HepG2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EGF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随水蛭素浓度(1 U/mL、2 U/mL、4 U/mL和8 U/mL)增加及作用时间(24 h、48 h、72 h)延长而增加,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P<0.05)。不同浓度(2 U/mL、4 U/mL和8 U/mL)水蛭素作用48 h后,肝癌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37±1.16)%、(40.27±0.97)%、(76.17±1.5)%,细胞侵袭个数分别为(204±9)个、(163±6)个、(94±4)个,细胞迁移个数分别为(86±5)个、(54±7)个、(20±5)个,细胞凋亡率、侵袭及迁移个数随水蛭素浓度增加而增加,呈浓度依赖性(P<0.05)。VEGF mRNA、蛋白的表达量随水蛭素浓度增加而明显下调(P<0.05)。结论 水蛭素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VEGF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和β-连环素(β-catenin)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4.43%和67.21%,而在癌旁肝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4.75%和26.23%,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表达与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肿瘤个数有关。β-catenin异常表达在不同肿瘤个数及不同肿瘤分化状况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E-cadherin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及术后的复发及转移有关,可能作为监测HCC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