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背景:对于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活性分析中发现,极其微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成年个体中被分泌和储存在骨基质和成骨、成软骨等细胞中,当骨折时这些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折区域释放,诱导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发生化学趋化、聚集、分化并形成软骨,从而最终形成成熟的骨结构.目的:验证转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兔椎间盘组织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分别于不同的腰椎间盘注入骨形态发生蛋白7溶液,生理盐水,或使用金属手术器械行腰椎间盘单纯破坏,并设立未干预的腰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6周应用组织学观察注射区内新骨的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动物注射生理盐水的椎间盘和空白椎间盘均为阴性结果.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的新生骨的面积显著大于单纯破坏组(P < 0.05).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新生骨面积组内差异在放大40倍和100倍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转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能将家兔的椎间盘转化为新生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32.
目的介绍中华长城三维矫形系统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中华长城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弯患者1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特发性侧弯11例,先天性侧弯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2例;术中平均失血680ml,手术时间平均143分钟.结果17例病人获平均7.6个月的随访,冠状面畸形平均为43.2°,平均矫正率为45%;躯干移位平均为2.2cm,平均矫正率为61.4%.所有病例未发生术中脊髓损伤、术后感染和脱钩断钉现象.结论中华长城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能很好地矫正脊柱冠状和矢状面的畸形,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的优点.  相似文献   
33.
随着老龄人口得增多,退变性滑脱的病人随之增加,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很重要的。Cloward曾报道了椎间植骨融合的良好疗效[1,2]。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存在不足之处:1、手术时间延长;2、失血量增加;3、术后取骨处疼痛;4、感染风险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髂骨变脆,支撑力量差,易致融合失败。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普遍采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式。在复位基础上,彻底减压中央管、椎间孔和侧隐窝可确保疗效[1]。我科自2004年~2005年采用切除的半椎板和关节突椎间植骨对20例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病人手术治疗,术后随访一年。本文对此种术式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后路复位小开窗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随访自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在我科行手术的56例患者(男13,女43),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功能评定用Oswestry评分量表,对临床疗效、影像学表现和Oswestry评分进行评价与与常规椎板切除后原位融合的结论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4例(7%)围手术期并发症,52例患者中36(69%)例伴发腰腿病,其中29例(81%)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平均滑脱程度为16%。术后复位到平均值为2%。(90%复位P〈0.05)。滑脱水平的间盘高度和节段性前凸术后无改变。疼痛评分量表(按10分计量),从术前9分降低到随访时的3分(降低了66%)。Oswestry功能评分量表显示术后患者获得77%(33/42达到要求)功能改善。结论:后路小开窗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破骨分化的影响,并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模型鼠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梯度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RANKL诱导的大鼠BMDM破骨分化,并检测破骨分化标志基因Nfatc1、Ctsk、C-fos、Traf6及相应标志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将24只8周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糖尿病模型组+二甲双胍干预组(治疗组),每组各8只,其中对照组与模型组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使用二甲双胍灌胃,治疗时间为3个月,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并检测各组大鼠骨量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二甲双胍显著抑制大鼠BMDM破骨分化,并呈浓度依赖性,显著下调破骨分化标志基因Nfatc1、Ctsk、C-fos、Traf6的表达(P<0.05),显著下调破骨分化标志蛋白C-FOS、NFATC1、TRAF6、CTSK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模型组相比较于对照组,体重减轻、空腹血糖上升、骨量降低;治疗组相比较于模型组,体重增加、空腹血糖降低、骨量增加。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破骨分化,在增加体重、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可以减少骨表面的破骨细胞数...  相似文献   
36.
目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L4椎体滑脱,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的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预折弯钛棒,评价其临床符合率和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07年3月,31例Meyerding分度、度退变性L4椎体滑脱女性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8.3岁。测量术前腰前凸角(x1)、滑脱角(x2)、滑移百分比(x3),术中植入根据相应标准折弯的钛棒,测量折棒角(Y),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预折弯钛棒临床应用30例患者。结果31例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分别为8.300±1.080及26.916±1.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0.1390-0.327logx1 0.463x2 0.288x32。临床采用预折棒方法的3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1.290±3.408min,前期研究中采用经验折棒方法的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2.360±5.0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正态曲线面积下的90%估算,30例预折棒角的临床符合率为80.00%;按95%估算,临床符合率为90.00%;按99%估算,临床符合率为96.67%。结论术前将钛棒预折成相对明确的弯度,有助于减少钛棒损耗,节省手术时间,临床符合率良好,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纳米铁和褪黑素对栽培甘肃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驯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常规方法称量百粒重;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检测生物碱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叶绿素、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含量。结果: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纳米铁和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了百粒重,对不同时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显著,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百粒重与SOD活性、丙二醛、茉莉酸含量成负相关,与POD活性、水杨酸、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含量成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能够将两种处理有效分开,表明其促生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纳米铁处理主要影响生长素、水杨酸、脱落酸;褪黑素处理主要影响SOD,丙二醛,赤霉素。结论:纳米铁和褪黑素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实用技术提高栽培甘肃贝母抗逆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的作用方式.方法:首先对正常人BMMSCs(Nor-hBMMSCs)、低碱性磷酸酯酶症(HPP)患者BMMSCs(HPP-hBMMSCs)进行多向分化鉴定.其次以Nor-hBMMSCs为对照组,HPP-hBMMSCs及通过慢病毒浸...  相似文献   
39.
背景:常规的MR序列在解决肿瘤局部分期和肿瘤对抗肿瘤药物治疗反应时还存在许多争议,尤其在判断肿瘤微观浸润和肿瘤周围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内部坏死时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用各种MRI的弥散功能成像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种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在原发骨肉瘤组织性质评定中的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6-07/2008-04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行截肢手术或保肢手术治疗并获得手术标本和病理诊断的骨肉瘤患者9例,其中8例位于股骨下段膝关节近膝关节处,1例位于胫骨上段。按Enneking外科系统分期:ⅡA期2例,ⅡB期4例,Ⅲ期例3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骨肉瘤。 方法:对比分析9例下肢原发性骨肉瘤患者术前的MR单次激励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和术后标本定点取材的病理资料。根据病理切片的诊断判断取材位置的组织类型及是否处于病理状态。 主要观察指标:计算正常肌肉、正常骨髓组织、水肿的肌肉、受侵骨髓组织、肿瘤实质组织及肿瘤坏死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 结果:正常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为(0.433±0.136)×10-3 mm2/s,正常骨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0.471±0.114)×10-3 mm2/s,水肿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2.326±0.144)×10-3 mm2/s,受侵骨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1.848±0.176)×10-3 mm2/s,坏死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2.018±0.174)×10-3 mm2/s,肿瘤实质部分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1.379±0.165)×10-3 mm2/s。各组织间的表观扩散系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246.76,P=0.000)。肿瘤实质、坏死的肿瘤组织、水肿肌肉、受肿瘤侵犯的骨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显著高于正常肌肉及正常骨髓(P < 0.05)。而正常骨髓与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通过对骨肿瘤的弥散功能成像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将肿瘤表观扩散系数图的表现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值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肿瘤实质、肿瘤周围水肿的肌肉及肿瘤侵犯的范围进行诊断和分子水平的分析,对恶性骨与软组织的临床分期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