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B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亚型感染情况及其所致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1例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巢氏PCR方法进行RSV及亚型检测,并分析亚型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RSV阳性87例(71.9%),其中A亚型60例,B亚型27例;②Bierman’s病情评分显示B亚型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A亚型轻,恢复快;③A、B亚型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发病年龄、发热、血气、胸片上无显著性差异;④与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相比较,巢氏PCR是检测RSV灵敏度较高的方法。结论 B亚型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A亚型为轻。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建立巢式PCR方法进行血清与骨髓标本中细小病毒B19(PVB19)的检测,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某些疾病与PVB19感染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108例血液病患儿、133例正常儿童以及23例成人血液病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巢式PCR进行PVB19 DNA检测。108例患儿中有37例同时收集血清与骨髓涂片进行PCR扩增,另外有37例同时应用ELISA方法进行PVBl9特异性IgM检测。结果 ELISA实验中的37例有2例(2/37,5.4%)PVB19特异性IgM阳性。而巢式PCR检测阳性为11例(11/37,29.7%)。血液病患儿PVB19 DNA总阳性率为27.8%,其中ITP患儿中阳性率为26.9%,白血病患儿中阳性率83.3%;成人医院收集的血液标本中阳性率为26.1%;正常儿童中未检测到PVB19 DNA。同时收集了血清与骨髓涂片的37例标本中血清PVB19 DNA阳性率27.0%(10/37),骨髓涂片总检出率为37.8%(14/37)。结论 巢式PCR方法与ELISA实验比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而血清标本的敏感性要低于骨髓标本,在ITP、白血病等患者中PVB19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1例多病原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患儿以肺炎住院,反复高热、存在粒细胞缺乏及贫血,骨髓中发现噬血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可溶性IL-2R (CD25)≥2 400 U/ml,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分析报告未提示有病理意义的突变,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成立.予丙种球蛋白及地塞米松治疗.后因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显著升高,监测胸部影像学检查逐渐出现真菌性肺炎表现,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情渐趋好转.入院后多次呼吸道分泌物直接免疫荧光法7项病毒抗原检测均无阳性发现,血清学检查结果也不支持EB病毒、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弓形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经PCR、实时PCR及Luminex技术平台检测证实存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B亚型合并感染.结论 对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除对症、支持治疗外,按HLH-2004方案,同时兼顾并发症的治疗.预后可能取决于有无基础疾病、诊断的早晚及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2008至2009年从北京地区手足口病(HFMD)患儿分离到的肠道病毒71型(EV71)全基因组序列特点(未包括多聚腺苷尾),以探讨基因序列的改变是否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2008年分离到的5株EV71毒株和2009年分离到的4株EV71毒株,其中4株来源于重症HFMD患儿(伴高热、持续抽搐及意识丧失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株来源于轻症HFMD患儿。设计覆盖病毒全基因组的10对特异性引物,对9株EV71毒株进行RT-PCR扩增、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9株EV71毒株的全基因组长度为7406bp或7405bp,部分毒株在5′UTR存在1处1个碱基的缺失。9株EV71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9.4%和98.2%~99.6%,在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9%~99.9%和98.3%~100.0%。重症HFMD来源的4株毒株中有3株在VP2蛋白第144位及3D聚合酶(3Dpol)第140和263位同时出现相同的氨基酸变异(T144S、R140K和I263V),并且在5′UTR区第208和254位同时出现相同的碱基变异(G208A和A254G)。9株EV71毒株的全基因组与C4亚型毒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在VP1区为94.3%~95.5%;在3D及3′UTR区与CV-A16/G10的同源性(84.3%~85.0%和89.0%~91.5%)高于与EV71-B型、A型及C型(C1~3、C5)的同源性。VP1和3D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9株EV71毒株与C4亚型毒株属同一分支。结论 VP2蛋白第144位氨基酸突变(T→S)、3Dpol第140和263位氨基酸突变(R→K和I→V)及5′UTR区第254位碱基突变(A→G)可能与EV71感染后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有关。根据VP1核苷酸序列,2008至2009年北京地区流行的EV71属于C4亚型;非结构蛋白基因在EV71进化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估北京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状态及其对新生儿的危害。方法选择2004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北京居住、怀孕12周之内的孕妇,分别于孕早期和孕中期进行血清CMV IgG定量和CMV IgM定性检测;活动感染者接受CMV IgG亲和力、CMV pp65抗原血症和白细胞CMV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白细胞CMV DNA阳性孕妇接受羊水CMV nPCR检测。所有入选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均检测脐血CMV nPCR,阳性者于生后2周内复查尿CMV nPCR。结果本研究共收入孕妇1752例,新生儿1756例;孕期血清学检查CMV活动感染51例,占2.91%(95%CI 2.12%~3.70%),其中原发活动感染2例,占全部孕妇的0.11%(95%CI 0.10%~0.41%);CMV nPCR阳性的孕期活动性感染占0.34%;活动感染孕妇羊水CMV nPCR检测全部阴性;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发生率0.23%(95%CI 0.06%~0.58%)。所有先天性CMV感染新生儿出生时均为无症状性感染。结论北京地区CMV感染垂直传播率低,先天CMV感染发生率0.23%,未见到症状性先天性CMV感染患儿。  相似文献   
66.
目的:基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基因分析我国流行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3, HPIV3)的基因变异规律和进化特征。方法:采用多重荧光PCR方法对2007—2020年5个省市(北京、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急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不仅见于婴幼儿和有原发基础病的儿童,也可见于体健的年长儿;常合并细菌、真菌、支原体、或其他病毒的感染;均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好转后短期内随诊未留有后遗症。结论对甲型H1N1流感患儿早期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积极的治疗有利于阻断和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建立巢式PCR方法进行血清与骨髓标本中细小病毒B1 9(PVB1 9)的检测 ,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 ,进一步探讨某些疾病与PVB1 9感染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 1 0 8例血液病患儿、1 33例正常儿童以及 2 3例成人血液病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巢式PCR进行PVB1 9DNA检测。 1 0 8例患儿中有 37例同时收集血清与骨髓涂片进行PCR扩增 ,另外有 37例同时应用ELISA方法进行PVB1 9特异性IgM检测。结果  ELISA实验中的 37例有 2例 ( 2 / 37,5 4 % )PVB1 9特异性IgM阳性。而巢式PCR检测阳性为 1 1例 ( 1 1 / 37,2 9 7% )。血液病患儿PVB1 9DNA总阳性率为2 7 8% ,其中ITP患儿中阳性率为 2 6 9% ,白血病患儿中阳性率 83 3% ;成人医院收集的血液标本中阳性率为 2 6 1 % ;正常儿童中未检测到PVB1 9DNA。同时收集了血清与骨髓涂片的 37例标本中血清PVB1 9DNA阳性率 2 7 0 % ( 1 0 / 37) ,骨髓涂片总检出率为 37 8% ( 1 4 / 37)。结论  巢式PCR方法与ELISA实验比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而血清标本的敏感性要低于骨髓标本 ,在ITP、白血病等患者中PVB1 9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①了解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SARS)患者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特异抗体水平;初步调查与成人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及与SARS患儿密切接触的家长中隐性感染情况.②了解本次血清流行病调查的依从性.方法①对开展本研究中的电话联系过程及结果予以记录和分析.②入户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和采集标本.③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对北京市24例恢复期儿童SARS患者;与SARS成人患者密切接触的30名儿童和与上述SARS患儿密切接触的29位家长进行血清SARS-CoV 特异IgG检测.结果①在试图联系的527户家庭中,共与431个家庭进行了有效通话,其中191户因不符合条件被排除研究;176户拒绝参加本项研究; 在193个符合条件的家庭中,最终64户同意纳入研究(33.2%).②儿童SARS患儿血清SARS-CoV-IgG阳性者10例(42%).③儿童患者抗体阳性组中有明确SARS接触史的患儿所占比例为8/10,而在抗体阴性组的比例为1/14(P<0.05).④与成人SARS患者接触的儿童标本中1份SARS-CoV-IgG阳性(1/30,3%); SARS患儿的家长中一位(患儿的祖母) SARS-CoV-IgG为阳性(1/29,3%),该患儿的祖父为SARS患者.结论①本次儿童SARS血清流行病调查依从性较低.②临床诊断为SARS的患儿中有42%经血清学证实为SARS-CoV感染.③有SARS接触史的患儿在抗体阳性组的比例较之在抗体阴性组的比例明显增高.④在与成人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和成人中可能存在隐性感染.未能证实与儿童SARS患儿接触的成人中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70.
2007-2008年北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了解2007-2008年春夏北京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于2007年4-8月及2008年5-9月收集2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共356份,其中咽拭子255份(包括10份重症患儿标本),疱疹液标本101份.将所有标本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阳性的毒株用RT-PCR进行鉴定;对10份重症患儿标本除病毒分离外,还直接进行RT-PCR检测病毒核酸.结果 256例被检测患儿中188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3.4%.356份标本中共分离到239株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67.1%.其中疱疹液标本分离阳性率为75.2%(76/101),咽拭子标本分离阳性率63.9%(163/255),但两种标本接种细胞后出现病变的速度没有差别.重症患儿标本病毒分离阳性率50%(5/10).2007年的45例病毒分离株经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CR检测均为阳性,分型PCR显示,其中CA16占95.6%(43/45),EV71占4.4%(2/45);而2008年的143例病毒分离株经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CR检测142例为阳性,PCR分型显示,EV71占82.4%(117/142),CA16占16.8%(24/142).10份重症患儿标本直接分型检测结果均为EV71.结论 北京儿童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71和CAV16为主,2007年与2008年流行的优势型别不同,2007年主要为CA16,而2008年主要为EV71.本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均为EV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