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2 毫秒
51.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对正常儿童和ITP患儿进行HP检测。结果384例正常儿童中48例HP阳性,感染率12.5%,而267例ITP患儿中有60例HP阳性,感染率22.5%,ITP患儿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不同类型ITP患儿中,急性ITP的HP感染率为23.1%、慢性ITP为21.2%以及难治性ITP为21.4%,比较显示不同类型的ITP患儿HP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中,ITP患儿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存在着密切联系。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ITP患儿HP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2.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纤维化是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途径,是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的过度沉积,其质与量均发生变化。而肝星状细胞是细胞外基质产生的主要细胞来源,它的激活、凋亡均受到众多细胞因子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大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结肠镜(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结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仿真结肠镜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大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评价正常乳猪股骨头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的血液供应特点。方法:对15只2周龄健康乳猪进行多层螺旋CT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共获得26个股骨头的完整图像资料;统计并比较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三个解剖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与相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相对照。结果:骺板软骨的BF高于骨骺(P〈0.05)。各解剖区域中,干骺端的BV最高(P〈0.05)、MTT最长(P〈0.05),骺板软骨的1TrP最短(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海绵状骨松质的血管密度最高(70~95支/mm^2),其次为生长板软骨(60~80支/mm^2),骨骺软骨的血管密度最小(15~25支/mm^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能够显示股骨头不同解剖区域的血液灌注特征。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提高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与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痰结核菌培养与临床治疗证实的节段播散型肺结核胸片与CT病例。结果:胸片呈双上肺大叶或节段分布,弥漫粟粒结节灶6例,网织结节灶14例,分布均匀,CT上双肺弥漫粟粒结节状与网织小结节灶并存。临床上咯血或痰血6例,发热3例,其他无明显症状。结论:节段播散型肺结核是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灶的一种特殊类型,影像表现典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总结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AAA)行腔内隔绝术后,盆腔直肠缺血的防治经验。方法:1997年3月至2006年7月共对72例瘤体延及单侧及双侧髂动脉分叉的I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32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40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71例(98.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5例(6.9%),便血3例(4.2%),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内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是避免臀部、直肠缺血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28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使用Dynamic CT perfusion system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34±15.28)ml/(min·100g),血容量(BV):(14.56±8.43)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28.58±13.4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7.23±11.54)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6.63±9.76)ml/(min·100g);BV:(4.95±3.14)ml/100 g;MTT:(26.12±10.18)s;PS:(4.15±2.38)ml/(min·100g),2组BF、BV、P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新兵接种疫苗及免疫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兵免疫状况,为修订我军《军队预防接种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驻京部队2005年新兵973名进行疫苗接种情况调查,ELISA法检测其中93名新兵血清抗体水平。结果55.3%新兵有明确的疫苗接种史,其中接种乙肝疫苗者占98.3%,接种其他疫苗者均<30%;23.7%新兵不清楚是否接种过疫苗;21.0%新兵未接种过疫苗。新兵血清10种抗体检出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风疹、腮腺炎、甲肝、脊髓灰质炎、麻疹、破伤风、白喉、乙肝、流行性出血热和狂犬病IgG。结论新兵接种的疫苗和体内抗体水平不能有效地预防一些传染病,更不能适应战时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修订《军队预防接种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总结15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引起的脑出血患者的CT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最新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AA性脑出血有以下特征:多病灶,多形态,多脑叶,多次反复发作(新旧病灶交替),多位于脑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区。以颞顶枕额叶多见,血肿可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等。结论:CAA性脑出血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特点,总结其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