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8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37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61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评估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安全性及精确性,并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采用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的36例ARCO 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放射线照射时间,术后6周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与常规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影像学、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放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6周Harris评分分别为[(4.1±1.8)s,(13.6±3.2)s,P<0.01]和(89.4±10.1,83.1±1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精确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人工骨植入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6例股骨颈骨折。探讨其术后骨折愈合率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BMP人工骨植入加纯钛空心钉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股骨颈骨折126例,术后随访1年9个月~5年7个月,对其临床功能,X线片进行评估。结果功能优良者102例(81%),骨折不愈合8例发生率为6.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发生率为12.6%,二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预后良好。结论血管蒂髂骨瓣转移、BMP人工骨植入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机率低,内固定稳定性强,手术时间短,临床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中、下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5例,修复面积最大为20cm×10cm。结果 3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水疱等静脉危象的表现,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感觉恢复,皮瓣两点分辨感觉1—2cm。结论 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有利于皮瓣成活,皮瓣感觉和足背外侧感觉都有比较满意的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4.
1996年 5月 8日 ,梧州市发生一起 38例甲胺磷集体中毒事件 ,其中 2 1例发生呼吸衰竭 ,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甲胺磷集体中毒致呼吸衰竭的 2 1例中男15例 ,女 16例 ,年龄 30~ 6 6岁 ,平均年龄 38岁。1.2 临床表现 经自治区、市二级防疫站鉴定为甲胺磷中毒 ,呼衰组重度中毒 5例 ,中度中毒 15例 ,轻度中毒 1例 ,8例早期拒绝洗胃 ,11例后期阿托品过量 (2 4小时阿托品总量 15 0 0 mg以上 ) ,16例昏迷 ,17例发生 ARDS,都是诱发呼衰的原因。 38例中毒发生呼吸衰竭 2 1例 ,发生率 5 5 % ,根据诊断标准 [1 ] ,Pa O2… 相似文献
35.
目的为探讨创伤性股骨头缺务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作者从1986年4月至2003年11月,应用各种带血管蒂的骨(腊)瓣移植方法,对创伤性骨股头缺血性坏死者,进行股骨头修复、重建和再造。结果临床应用203例,以3年至20年随访观察,取得满意疗效,优良率在91%以上。结论作者体会到这些方法有解剖学基础,可根据不同缺血状况,彩不同方法,手术安全、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36.
应用带血管蒂髂骨膜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4例。经术后随访,取得满意效果。该方法有以下作用:1.增加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停止病理改变;2.带血管的髂骨骨膜可以在股骨头内膜化生骨;3.重新建立一套股骨头的血液供应系统。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9.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 (ANFH)是一种致残率高 ,治疗较困难的疾病 ,临床上常被误诊误治。本科自 1 995- 0 4~ 2 0 0 2 - 0 4住院 862例 ,其中有 348例曾被误诊 ,占 40 %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74例 ,女 74例 ,年龄 1 8~ 68岁 ,平均年龄为 42 .5岁。误诊时间 2 .5~ 62个月 ,平均误诊时间为 1 0 .2个月。单髋发病为 1 4 2例 ,双髋发病为 2 0 6例 ,共 554髋。发病原因 :外伤性94例 ;酒精性 1 0 2例 ;激素性 62例 ;其他 90例。误诊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1 0 8例 ;髋关节滑膜炎 57例 ;坐骨神经痛 51例 ;腰间盘突出症 48例 ;梨状肌综合… 相似文献
40.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部位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和非骨折部位的定位,分析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另取1只大鼠取其下颌下腺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对照。②实验组SD大鼠在第6肋距脊柱1cm处剪断肋骨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肋骨不切断。③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6周各取6只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骨折部位1/6肋骨,对照组每次取2只,方法、部位同实验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结果:2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非骨折部位)的肋骨,只有骨膜的间质细胞及骨骼肌纤维显示神经生长因子轻度着色。②实验组第1,3周,骨折部位的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染色阳性,大多数软骨细胞和骨痂也被染色。在骨折后6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在非骨折肋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骨折部位,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某些软骨细胞、骨膜基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染色阳性。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骨组织的神经维持有重要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的修复通过神经系统起促进作用。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修复可能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