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食管癌有七个易患因素 1.地域因素 欧美和大洋洲诸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在2~5/10万.前苏联的中亚地区高达100/10万以上。亚洲诸国的发病率为1.2-32/10万.但伊朗的黑海沿岸地区则高达100/10万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主要高发区分布在太行山区、秦岭和大别山区.  相似文献   
42.
下肢动脉栓塞是从心脏或动脉壁斑块脱落的栓子,随血液向远侧流动,填塞动脉所造成的疾病,下肢动脉栓塞中,由于动脉分叉处管径突然变窄,加上解剖上形成鞍状,因此栓子几乎总是栓塞在动脉分叉和分支开口处。在周围动脉栓塞中,下肢多见,股总动脉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髂总动脉,腘动脉和腹主动脉。1 病例资料我院1995~1998年共收治下肢动脉栓塞病人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32~83岁平均58岁,第一次发病26例,再次或多次发病12例。发病24小时内确诊24例,24~48小时内确诊9例,超过48小时确诊…  相似文献   
43.
郑勇斌  赫杰  童仕伦  刘军 《腹部外科》2006,19(6):336-337
目的探讨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小肠憩室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行手术治疗的11例均一期愈合出院;经内科治疗的10例,临床症状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1例。结论部分伴并发症的小肠憩室经内科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条件许可时,对小肠憩室病可先尝试行保守治疗,不必过分强调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sFlk-1)转染联合泰素帝治疗耐药结直肠癌。方法随机均分40只裸鼠至A、B、C、D组,A、B组种植转sFlk-1基因的耐药结直肠癌细胞,C、D组种植耐药结直肠癌细胞,A、C组接受泰素帝(200μg/3d)治疗。70d后比较各组裸鼠瘤重,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情况。结果A组瘤重(0.12±0.03)g明显小于B(0.22±0.02)g和C组(1.26±0.03)g、(P<0.01),但A、B和C组瘤重均小于D组(1.26±0.03)g、(P<0.01)。A组MVD明显少于其他组,凋亡增加(P<0.01)。结论sFlk-1基因和泰素帝均能抑制耐药结直肠癌生长,两者联合并非简单作用相加,而是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45.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往往易误诊为结核和恶性肿瘤。我院1997~2003年收治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2~67岁。首发症状分别为腹痛并腹部包块4例,肠梗阻1例,贫血1例。本组仅1例经结肠镜检查并病变活检术前确诊。病变部位累及回盲部4例,结肠肝曲1例,乙状结肠1例。5例行结肠镜检查,1例显示阑尾的盲肠开口处病变,但黏膜光滑;2例显示盲肠肿块,但肠腔内没有溃疡和鹅卵石样改变;1例于结肠肝曲发现肠腔变窄,但肠腔内无隆起形病变;1例于乙状结肠发现肠…  相似文献   
46.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峰  赫杰  陈倩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2):773-7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7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30例,小肠13例,结肠3例,肛管1例;28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2.97%(39/47),CD34阳性率为93.61%(44/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7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11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4例恶性及6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1例复发,3例发生转移,8例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局部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7.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1例食管鳞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了c-myc基因的研究。结果发现:c-myc基因扩增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密切关系(P<0.01)。c-myc基因扩增者,淋巴结转移较多,临床病理分期较晚,同时还发现c~myc基因扩增与预后有明显关系(P<0.05),c-myc基因扩增者预后较差。提示c-myc基因可以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8.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结合 11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复发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手术的方法及对复发疝的治疗。结果 本组 10例 ,其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 6例 ,平片修补术后复发 4例。复发原因为平片修补术后因补片过小复发 1例 ,补片卷曲、移位 1例 ,补片精索孔留得过大 2例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充填之网塞未牢靠固定在疝环口周围的坚韧组织上复发 2例 ,疝环口过大 ,与充填之网塞不匹配 2例 ,充填的 2个网塞之间未固定 ,留有间隙 1例 ,网塞间断缝合固定 ,但网片未固定 1例。结论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原因主要是术中操作失误即对网塞和补片的置入和固定不当 ,其治疗方法仍为开放的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主要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相似文献   
49.
王琦  李琨  赫杰  童仕伦  沈世强 《腹部外科》2008,21(4):220-222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营养支持,以期提高对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我科1997年1月-2007年1月间收治的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28例中痊愈25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而死亡3例。治愈病人中采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PN+EN组)16例,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9例。PN+EN组的瘘口愈合时间与TPN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单日营养费用、血清白蛋白、体温异常日数等方面均较TPN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P〈0.01)。结论对于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病人,早期应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全身及腹部情况稳定后则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50.
作者将常用的三腔二囊管进行改制,应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作为胃肠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应用结果证实:改制的导管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确切之优点,不仅适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延综合征,亦可用于其它胃术式后的功能性胃术式后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