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细胞角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CK19、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甲状腺病变中CK19、CK20蛋白的表达。结果 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26/27,经典型)和83.3%(5/6,滤泡变异型),且多为强阳性表达;结节性甲状腺肿(0/23)和甲状腺腺瘤(1/15)基本不表达或仅弱阳性表达。与CK19相比,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率低且其阳性病例CK19也均阳性。结论 CK19阳性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滤泡变异型具有辅助诊断作用,并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有鉴别诊断作用。而CK20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价值则有限。  相似文献   
152.
患儿男性,8岁.发现左前臂肿物1年余.肿物稍高于皮肤表面,无溃烂、疼痛,无发热、贫血等不适,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153.
胃间质瘤相关基因蛋白及细胞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S-P方法对71例(GST组织进行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PCNA检测,并将PCNA的不同表达进行细胞增殖指数(PI)分级。结果 71例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恶性34.8%、95.7%、100%;交界性45.5%、77.3%、90.9%;良性65.4%、73.1%、65.4%。p16蛋白表达PI分级I、Ⅱ级明显高于Ⅲ、Ⅳ级(P<0.01),存活期<3年的明显低于>3年的(P<0.01)。p16蛋白随肿瘤分化程度和生存率降低,阳性表达率也逐渐下降;而p53、c-myc蛋白及PI分级则相反。p16与p53、c-myc蛋白及PCNA的PI分级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 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PCNA的PI分级有助于判断GST的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54.
大肠肿瘤的基因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抑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 bcl-2和 P53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45例大肠腺瘤和61例大肠癌中 bcl-2和 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中 bcl-2和 p53均未见表达,而大肠腺瘤及大肠癌阳性率均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大肠腺瘤 p53表达随腺瘤大小增加而增加,其中≥20 mm 组阳性率(77.8%)显著高于<10 mm 组(35.0%,P<0.05)。P53蛋白阳性率也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而增高。p53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及 Duke 分期有关。大肠癌细胞凋亡指数与 bcl-2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大肠腺瘤中 bcl-2和 P53蛋白的表达也呈负相关。结论 bcl-2蛋白表达对大肠癌前病变.腺瘤的增殖有一定意义,p53在大肠腺瘤癌变和大肠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是参与细胞凋亡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5.
死婴母亲 ,2 3岁。孕 1产 1。孕 34周时 ,B超检查发现胎儿水肿 ,右肺下叶见 5cm× 5cm大小的实性回声。入院后3天顺产一女婴 ,体重 3 4kg ,出生时呼吸困难 ,3h后死亡。病理检查 尸检 :死婴女性 ,身高 48cm ,坐高 32cm ,全身皮肤黏膜明显水肿 ,腹部膨隆 ,四肢、五官未见异常。“Y”字形切开胸、腹皮肤 ,打开胸腹腔 ,见左胸腔、心包、腹腔有少量清亮液体 ,其内脏器官大小、位置、形态未见畸形 ,心脏血流方向未见异常。右肺 3叶 ,其中右下肺叶有一 5cm× 5cm实性肿块。沿支气管切开 ,见左下叶支气管与主支气管相通 ,切面灰白…  相似文献   
156.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类、良恶性组织学判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肾上腺外(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同时跟踪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6.5岁。肿瘤位于腹膜后10例,头颈部7例,纵隔、膀胱、精索及肾脏各1例。有功能者3例,无功能者18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细胞组成,主细胞排列成巢状、束状、腺泡状或实体样结构,周围被支持细胞部分或完全包绕。1例诊断为恶性,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和血管侵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余20例诊断为良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NSE、CgA、Syn、NF,而CK、EMA和SMA阴性;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1例恶性副神经节瘤仅NSE阳性,CgA弱阳性。随访18例,其中1例1年后因多脏器转移而死亡,另有1例组织学诊断为良性者3年后肿物复发并侵犯邻近器官。结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组织形态学改变与其生物学行为不一,临床上应长期随访。同时应与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7.
p53、p21、p185蛋白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分化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p53、ras和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p21、p185在横纹肌肉瘤(RMS)中的表达及其与RMS的分型、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50例中的41例有随访的RMS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p53、p21、p185蛋白,结果发现p53、p21、p185在RMS的阳性率分别为72%、68%、6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和RMS的组织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其中p53、p21在低分化RMS的阳性率分别为85%和80%,显著高于高分化RMS的42.9%和28.6%(P<0.05);p53蛋白在有转移组RMS的阳性率为86.4%,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0.7%(P<0.05);有随访的41例病例中。存活1年的p53蛋白阳性率为86.7%,显著高于3年的41.7%(P<0.05)。结论p53、p21蛋白表达可作为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而p53更能反映肿瘤预后,是肿瘤预后差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8.
脊索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 ,运用HE ,糖原染色(PAS) ,alcianblue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 17例脊索瘤的病理切片。其中经典型脊索瘤 11例 ,软骨样脊索瘤 6例。结果 :所有脊索瘤都发生在中轴骨骼 ,均含有空泡细胞。瘤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PAS ,alcianblue着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肿瘤联合表达上皮性标记和S 10 0蛋白。超微结构见瘤细胞胞浆空泡、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复合体和细胞间桥粒样连接。结论 :根据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特征 ,结合临床和放射影像学资料 ,可以确诊脊索瘤。  相似文献   
159.
目的为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来源和电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分化形态特征和免疫表达.结果16例间质瘤电镜观察可见各种分化的特征性超微结构SF(skeinoidfibers,SF)神经内分泌颗粒、Luse小体(长间距胶原)、微管、突触样结构及平滑肌特征性结构,显示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的特征性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6例间质瘤S-100蛋白、SMA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1.3%,87.5%和87.5%;SMA,S-100和CD34均阳性9例(56.3%),SMA和S-100阳性11例(68.8%),SMA和CD34阳性12例(75%),CD34阴性而S-100,SMA阳性2例(56.3%).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呈多向分化和混合表达.结论提示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与原始间叶细胞有关,而小肠间质瘤则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电镜检查与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对诊断和预后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与处理(附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1999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41例导管内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中,非触摸型导管内癌占75.2%。乳腺X线摄影检查符合率为80%,乳管内视镜检查为95.7%。本组41例术后无皮肤坏死,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49个月,未发现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保乳术后局部复发2例(4.88%),均为40岁以下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患者,其中1例为粉刺型导管内癌。结论 乳腺X线摄影和乳管内视镜检查明显提高了非触摸型导管内癌的检出率。导管内癌保乳术后存在一定的局部复发率,对于年龄小于40岁,粉刺型及伴微浸润的导管内癌患者应慎重选择保乳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