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5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篇 |
儿科学 | 27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46篇 |
口腔科学 | 63篇 |
临床医学 | 694篇 |
内科学 | 359篇 |
皮肤病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59篇 |
特种医学 | 21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12篇 |
综合类 | 1288篇 |
预防医学 | 453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521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637篇 |
肿瘤学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170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17篇 |
2011年 | 257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44篇 |
2006年 | 278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216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和医护结合治疗措施在躁狂症病人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00例合并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躁狂症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两组接受相似的抗躁狂药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干预组在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和医护结合治疗措施。结果通过两组对比研究,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焦虑程度、治疗配合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治疗配合程度好于对照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躁狂症病人围手术期开展心理干预和医护结合治疗措施,在缓解症状和提高病人治疗配合程度方面有明显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不同梗死部位和冠脉病变血管血浆hs-CRP、Hcy的变化。方法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冠脉造影分为急性ST段抬高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37例和急下壁心肌梗死组32例。于发病24h内抽取静脉血行血浆hs-CRP、Hcy检测。结果急性ST段抬高广泛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早期血浆hs-CRP和Hcy均高于正常值,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的hs-CRP和Hcy要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Hcy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并且可反映心肌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探讨LIM矿化蛋白(LIMmineralizationprotein,LMP)-1和LMP-3双基因共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人工设计合成人LMP-1和LMP-3基因片段,分别与质粒pEGFP-N2连接,经酶切、测序鉴定后。分离培养新西兰兔BMSC,用脂质体包裹转染BMSC,按转染情况分为5组:未转染组(A组)、转染空载体组(B组)、转染LMP-1基因组(C组)、转染LMP-3基因组(D组)、LMP-1与LMP-3双基因共转染组(E组)。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MP-1和LMP-3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表明真核表达质粒pEGFP-N2-LMP-1和pEGFP-N2-LMP-3构建成功。E组可同时较高水平表达LMP-1和LMP-3分子。对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行灰度值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显示:LMP-1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E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LMP-3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E组与D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双基因共转染的BMSC能在体外同时表达LMP-1与LMP-3,为基因修复骨缺损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预测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出生、胎龄≤32周、48 h内超声心动图确定存在动脉导管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监测其临床表现,于生后3 d及5 d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sPDA组及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asPDA)组,分析血清NT-proBNP水平与超声指标的关系,比较两组间相同日龄血清NT-proBNP水平,ROC曲线确定血清NT-proBNP水平预测sPD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共69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其中sPDA组13例,asPDA组56例。血清NT-proBNP水平与动脉导管管径、左房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LA/AO)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0.856、0.713,均 PPCI:0.892~1.000,PCI:0.848~1.000,P结论 NT-proBNP可能是动脉导管分流量的量化指标;生后3 d 及5 d血清NT-proBNP水平的检测均有助于早期预测sPDA。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肝破裂的致伤原因、伤情及合并伤情况,辅助检查,诊断救治方法和疗效。结果致伤原因最常见是交通意外撞伤26例,占40%,有合并伤的肝破裂43例(66.2%)。所有闭合伤患者行腹穿,阳性率97.9%,本组的B超和CT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6.5%和93.6%。全部患者行剖腹探查术,以清创缝合和不规则肝切除居多。腹内合并伤术中漏诊漏治率4.7%。治愈56例,治愈率86.2%,死亡9例,死亡率13.8%。结论交通事故是肝破裂的最常见致伤因素,外伤性肝破裂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检查和腹穿,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作相应的辅助检查。对严重肝破裂、一休克患者积极扩容和及时手术止血是救治的关键措施。肝破裂大部分有合并伤,抢救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肝破裂与合并伤在诊断上的先后、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了解我院抗生素使用现状。方法 对2003年8月份各科室出院病人.随机抽样调查(出院病人20%抽样).按统一的调查表,内容如实正确填写。经质量检查后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抽查215例病人。抗生素使用人数131人.抗生素使用率60.9%,131例病人中应用抗生素248例次。预防用药84例次。占33.9%;治疗性用药164例次。占66.1%;在164例治疗性用药中,按药敏结果用药仅20例次。仅占12.2%;248例次抗生素使用中,使用合理102例次。占41.1%;基本合理105例次。占42.3%;不合理使用41例次。占16.6%。结论 我院合理使用抗生素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9.
80.
患者男性,67岁,因心前区捕20余年于1996年11月24日入院。有30年高血压病史,1985年曾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入院治疗,1990年患脑血栓形成和糖尿病。近年来有多次心前区病,每次数分钟,含消心痛可缓解,上二楼时有气促感。体查:P72次/分,BP18/12kPa,呼吸平顺,双肺清,心率89次/分,房颤律,心界略向左扩大,心尖区可闻及Ⅰ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不大,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心肌酶CPK、LDH、AST、ALT两次均正常。心电图V1~V3呈QS波型,盯VI。v,抬高2-4mm。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可疑室壁瘤,胸片示心脏向左扩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