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106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132篇 |
预防医学 | 23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目的阐明耳鼻喉科门诊癔球症患者的临床发病学-精神心理特征。方法采用罗马Ⅲ标准,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癔球症患者的病程、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分量表(Glasgow Edinburgh Throat Scale,GET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Anxiety,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癔球症占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28%,女性稍多(59.75%),夏秋季多发,35~54岁为发病高峰年龄。39%的患者诉发病前或就诊时伴有压力或负性应激事件,50.97%伴有焦虑状态,27.31%伴有抑郁状态,45.38%伴有睡眠障碍。仅5.8%的患者认为耳鼻喉科常规治疗及抑酸治疗有效,40%的患者因压力或负性应激事件诱发,近50%的患者就诊10次以上。结论耳鼻喉科门诊癔球症患者并非少见,多伴发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障碍,常规疗法不佳致患者反复就诊。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癔球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分型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120例癔球症患者采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技术(HRM)检测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将其分为高压组和非高压组;并进行癔球症症状评分(GET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估。 结果24.2%(29/120)的癔球症患者存在UES高压,而33.3%(40/120)的癔球症患者存在UES残余压过高。高压组与非高压组相比,在病程持续时间[(42.17±50.11)月,(20.67±17.07)月]、GETS评分[(11.79±3.49)分,(7.81±2.12)分]、UES静息压[(131.38±22.38)mmHg,(66.83±16.98)mmHg,1 mmHg=0.133 kPa]、HAMA评分[(13.59±2.84)分,(8.08±1.46)分]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5,3.957,4.126,3.382;P<0.05)。癔球症患者的GETS评分与UES静息压(r=0.617)、UES残余压(r=0.265)、HAMA评分(r=0.531)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LES静息压(r=0.012)、PSQI评分(r=0.082)、HAMD评分(r=0.105)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ES静息压、UES残余压、HAMA评分是癔球症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最终拟合癔球症症状影响因素的方程:癔球症症状严重程度(GETS评分)=2.813+0.040(UES静息压)+0.059(UES残余压)+0.206(HAMA评分)。 结论UES静息压过高在癔球症患者中并不少见,与非高压型患者相比,高压性患者癔球症症状持续时间长、症状严重程度高、焦虑状态更严重;癔球症症状严重程度与UES静息压、UES残余压、HAMA评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评价宫瘤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46例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片,月经第1天开始,25 mg·d~(-1),晨服。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宫瘤宁胶囊,6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彩超测量治疗前后肌瘤和子宫大小;进行治疗前后气滞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孕激素(P)水平;检测治疗前后VEGF,MMP-9,TGF-β1和EGF水平;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治疗后联合组肌瘤和子宫体积小于对照组,气滞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联合组E2,P,FSH,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联合组VEGF,MMP-9,TGF-β1和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复发率24.62%,低于对照组的48.44%(P0.01)。结论:宫瘤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缩小瘤体,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单纯的米非司酮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性激素水平,调节VEGF,MMP-9,TGF-β1和EGF等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5.
康莱特联合光动力治疗胰腺癌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胰腺癌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探讨康莱特注射液与光动力疗法(PDT)联用对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治疗的机制。方法通过把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的组织块移植至裸鼠皮下而制备皮下移植瘤模型。60只胰腺癌模型随机分为6组:A组(荷瘤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B组(1.25g/kg康莱特,照射前1d开始注射,连续10d);C组(2.5g/k康莱特,照射前1d开始注射,连续10d);D组(Photosan2mg/kg,腹腔内注射,48h后予激光照射);E组(B+D组);F组(C+D组)。每组10只。14d后,处死裸鼠,分别测量瘤体的大小及瘤重。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指数。结果康莱特注射液和光动力联用,对人胰腺癌SW1990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和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用疗法。细胞增殖指数则明显低于单用疗法。结论康莱特与光动力联用可诱导细胞凋亡,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疗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为更有效地控制麻疹的发病以及掌握麻疹发病的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麻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消灭麻疹.方法:对包头钢铁稀土集团公司(简称包钢)卫生防疫站1988-2005年法定传染病月报表、年汇总表以及麻疹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8-2005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17例,经检测麻疹IgM抗体确诊173例.年发病率从19.33/10万到0/10万,除1993年和2005年发病率大于5/10万外,其它年份发病率均小于5/10万.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1~7岁组、15~20岁组、25岁以上组人群.其中4~6月份为发病高峰.结论:包钢麻疹发病率已基本控制在一个低水平,1~7岁组儿童发病率居第二位提示应提高疫苗接种质量;对25岁以上易感人群和流动人口应进行预防接种;加强医疗机构的麻疹主动监测,建立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对麻疹病人及时隔离,及时进行疫区处理,以防止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77.
78.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和郁证在病机上联系密切,认为两者的关系符合张景岳提出的"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消渴合并郁证病位不离乎肝,又不止于肝,心、肺、脾、肾均可涉及,且日久则常兼化火、瘀阻、痰凝,变证多端,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辨证多分为以下六种证型:肝郁血虚型、瘀血阻络型、痰热瘀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临证多采用疏肝健脾、清热豁痰化瘀、健脾养心、滋肾养阴、健脾益肾佐以安神。文章从消渴合并郁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入手,结合验案浅谈庞国明教授辨治消渴合并郁证的临床经验,具有善辨病性、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 探讨本地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趋势、病因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医院1985~2004年急性胰腺炎(AP)住院患者1492例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P在Y1、Y2、Y3、Y4各年度段发病构成比分别为8.3%,17.8%,22.5%,46.2%(P〈0.05),住院构成比分别为2.13‰,7.63‰,9.87‰,13.5‰(P〈0.05),病死率分别为7.82%,8.61%,6.73%,5.97%(P〉0.05)。在前后10年胆道疾病相关AP分别为54.6%,60.1%(P〉0.05),高脂血症相关AP分别为13.3%,22.8%(P〈0.05),酗酒相关AP分别为19.1%,12.3%(P〈0.05)。结论 近20年来AP发病持续增加,胆道疾病仍为主要病因,高脂血症升为第二位原因,其次为酗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