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1篇
肿瘤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人们对肝细胞生成素 (HPO)及其家族的认识起源于对肝再生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HPO家族。近年来 ,人们对该家族的分子 :E10R、ERV、9GL、HPO等进行了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该家族的分子具有巯基氧化还原酶的功能 ,在细胞质内参与二硫键的形成 ,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凋亡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2.
在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于不同的时间点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Ⅰ、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0.2ng/L)、中(0.02 ng/L)、低(0.002ng/L)浓度的hALR 3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8、24、48、72h 4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较中、低剂量组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亦明显为低.中、低剂量hALR组肝星状细胞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24、48、72h 3个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剂量hALR组肝星状细胞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8、24、48、72h 4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较中、小剂量组亦显著降低. 提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对肝星状细胞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对P53功能的调控.方法 PCR扩增人源SETD2并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鉴定SETD2的亚细胞定位;通过GST Pull-down实验寻找P53结合SETD2的区域;流式细胞术分析SETD2对P53参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成功克隆了人源SETD2的全长,并将其成功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中;SETD2以胞核定位为主;体外直接相互作用实验证实SETD2和P53存在相互作用,SETD2分子中部的SET 结构域和C端都可以结合P53;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SETD2对于P53参与的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本研究揭示P53正向调控因子SETD2对P53介导的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效应,从而将组蛋白表遗传学修饰与P53转录因子活性调控关联起来,研究结果对肿瘤、免疫等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为人体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其脂肪含量的增加与独立于肥胖之外的代谢综合征呈显著的线性相关[1].  相似文献   
75.
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不仅是目前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关键,也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本文对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以及以病毒入胞为靶点设计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四氯化碳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完成后予不同剂量hALR(50μg·kg-1·d、10μg·kg-1·d)治疗.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清标本,测定透明质酸浓度.结果在两种模型中hALR治疗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治疗1、2个月)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340.7±32.1、234.1±19.5;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366.5±32.3、287.3±30.1).高剂量hALR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203.3±15.5、134.1±9.8;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218.9±15.8、143.1±8.7)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273.3±13.4、186.6±11.3;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276.1±23.4、198.7±11.5).结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含量.  相似文献   
77.
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是一种新鉴定的蛋白质糖基化方式,在细胞内分布广泛,通过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将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添加或移除到蛋白质的丝/苏氨酸残基上,并可能与磷酸化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参与转录调控、信号转导、蛋白酶解等多种重要保守的生命活动,从而发挥营养传感器和压力感受器的作用,调节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同时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和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与O-GlcNAc修饰水平的升高和降低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8.
线粒体功能和蛋白质组的改变可以导致各种退化性疾病如心肌病、衰老和癌症的发生,因此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日显重要。线粒体纯度是困扰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的一个基本但却关键的问题,也是线粒体蛋白质组数据诠稃及亚细胞定位的关键。对线粒体蛋白质一般采用质谱鉴定,鉴定前的分离纯化是高效鉴定的前提。线粒体蛋白质的分离有基于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的两种策略,它们可以以合理的方式组合达到最佳分离效果。对鉴定的线粒体蛋白质数据的合理诠释是解读线粒体表达谱和不同生理状态功能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9.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疾病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肿瘤标志物的发现研究又多了一个快速、灵敏和高通量的技术平台.但由于临床研究样本的个体变异、材料的高度复杂性、潜在标志蛋白的低丰度等因素的影响,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克服上述困难而有效利用蛋白质组学手段发现更多、更灵敏、更可靠的肿瘤标志物,为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是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0.
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它们在乙肝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