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26篇 |
免费 | 355篇 |
国内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94篇 |
妇产科学 | 41篇 |
基础医学 | 271篇 |
口腔科学 | 98篇 |
临床医学 | 1032篇 |
内科学 | 333篇 |
皮肤病学 | 37篇 |
神经病学 | 114篇 |
特种医学 | 2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680篇 |
综合类 | 2114篇 |
预防医学 | 657篇 |
眼科学 | 46篇 |
药学 | 791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269篇 |
肿瘤学 | 1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190篇 |
2021年 | 193篇 |
2020年 | 188篇 |
2019年 | 206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46篇 |
2014年 | 321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86篇 |
2010年 | 329篇 |
2009年 | 343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368篇 |
2006年 | 464篇 |
2005年 | 387篇 |
2004年 | 346篇 |
2003年 | 293篇 |
2002年 | 265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35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82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前列腺增生症 (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 ,BPH )是导致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 (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 ,LUTS)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自从 1960年以来 ,人们一直致力于前列腺增生症病因学的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 ,BPH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关于BPH的发病机制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激素 -内分泌学说、生长因子学说、上皮 -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学说、细胞凋亡与基因调控学说等。然而作为一个多病因疾病 ,以上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能独立解释BPH的发病机制。BPH的致病因子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 :内源性 (前列腺内部 )和外源性 (前列… 相似文献
9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正常和恶性前列腺上皮细胞都是一个有力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循环中大多数IGF-1和IGF结合蛋白-3(IGFBP-3)结合而束缚了生物利用度。多重研究表明血清高的IGF-1和或低的IGFBP-3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有很大关系。IGF-1和IGFBP-3编码区域的多态性与增高的血清蛋白水平有关。为了探讨其血清浓度及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危险性的关系,我们采取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一组中年人IGF-1的胞嘧啶-腺苷(CA)重复多态性位点和IGFBP-3的丙氨酸32甘氨酸多态性位点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促进肢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成熟的疗效及治疗AVF血栓性阻塞的效果。方法:用疏血通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于AVF手术后预防性治疗各50例,用疏血通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AVF阻塞各20例,每日1次,7d为1疗程;对比AVF成熟情况、复通效果、透析时能达到的最大血流量及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疏血通促进AVF成熟良好率显著高于香丹(χ^2=4.336,P〈0.05)。疏血通与尿激酶对内瘘部分阻塞的复通效果相当,但对完全阻塞无效。疏血通和尿激酶治疗后血浆黏度值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1);而香丹注射液虽能改善血浆黏度值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但对纤维蛋白原无影响(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更好地促进肢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通路成熟,并能替代出血风险较大的尿激酶治疗AVF血栓形成致血管部分阻塞,可作为维护HD血管通路的常规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94.
前列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25万新发病例。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出现及其应用的推广,前列腺癌在尚局限于原位、可治愈的早期阶段就可被诊断。当前在美国,约20%的原位前列腺癌患者虽经过有效的局部治疗,病情仍将继续进展、发生远处转移;而约15%的患者一开始就被诊断有远处转移。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一定时期内对雄激素剥夺(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治疗有效,然而最终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雄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CRPC),对于这些病例,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小脑蚓部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患者主要MRI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46例小脑蚓部寄生虫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进行总结,并行头颅MRI检查,分析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不同分期的MRI表现。结果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以癫痫为主要首发症状、饮食习惯不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青壮年好发。MRI特点:散在单个寄生,病灶小、数量多、分布广,76.2%(35/46)的患者为多发病灶。46例患者中,共存期24例(52.2%)、退变死亡期9例(19.6%)、钙化期13例(28.32%)。MRI表现:(1)共存期多示单个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囊壁及头节不强化,囊内可见点状头节。T1低信号、头节点状高信号;T2高信号、头节点状低信号。(2)退变死亡期虫体增大、不规则,T1示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高信号、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低信号;T2示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为高信号、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低信号,形成寄生虫病特异性改变—靶型病灶。病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3)钙化期病灶表现为无信号或单个或多个点状低信号,无水肿带、增强无变化。结论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与MRI表现均具有较大特征性,二者结合往往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6.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臭氧治疗术在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治疗术在椎间盘突出症(LDH)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80例临床有明确腰背痛及坐骨神经性疼痛,经CT、MRI确诊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椎间盘膨出7例、突出69例、脱出4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臭氧治疗术,盘内注入臭氧量2~8 ml,椎旁间隙注入10~15 ml,O3浓度为40~50 μg/ml.结果 80例患者,80%术后立即症状缓解、疼痛减轻.术后1周有效率达95%,随访3个月、6个月,有效率均上升至96.25%.治疗后1周~3个月疗效达到优和良的比例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3~6个月后疗效优良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臭氧治疗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准确、安全.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包括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5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测定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FⅦ)促凝活性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Ⅶa水平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凝血酶原(FⅡ)及纤维蛋白原(Fbg)相对活性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TFPI活性与TFPI抗原和FⅦa均显著增加(P<0.01),而血浆中FⅦ:C无显著变化(P>0.05),FⅡ及纤维蛋白原(Fbg)亦显著增加(P<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均升高(P均<0.01),TFPI活性、TFPI抗原均降低(P<0.05),而血浆中FⅦ:C、FⅦa、FⅡ及纤维蛋白原显著增加(P均<0.01)。两病例组比较,AMI组TF活性、抗原及纤维蛋白原升高更为显著(P<0.01);AMI组TFPI活性、抗原增加,而AICS组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FⅦ:C在AICS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浆FⅦa及FⅡ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和AICS的发生存在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但其组织因子途径改变并不相同,患者内皮功能受损,血液存在一定的高凝倾向。 相似文献
98.
99.
100.
目的探讨弹力带在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老年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运动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方案进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肉力量(6米步速、5次坐起试验)、平衡能力的变化及有无运动损伤。结果观察组患者6米步速为(0. 85±0. 27) m/s,高于对照组(0. 64±0. 22)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5次坐起试验为13. 46(12. 10,15. 34) s,小于对照组16. 01(13. 72,19. 2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Berg评分为(46. 88±8. 58)分,高于对照组(41. 08±10. 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弹力带下肢抗阻训练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