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41篇
  2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1.
孙龙凤  谭伟  王爱平 《护理研究》2014,(14):1739-1740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行口咽部吸引频次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口咽部有可视分泌物时给予口咽部吸引,试验组除在有可视分泌物时给予口咽部吸引外,2h行口咽部吸引1次。比较两组口咽部分泌物吸引量、每日口咽部分泌物吸引次数、日总吸引量、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每日口咽部吸引次数多、VAP发生时间滞后,1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日口咽部吸引总量、口咽部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2h进行1次口咽部吸引可以提高吸引效果,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全瓣下结构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对15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施行保留后瓣及全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分析对比其术前、术后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心胸比率明显缩小(P〈0.01),左心室舒张末径显著缩小(P〈0.05),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保留后瓣及全瓣下结构应用于老年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能有效保护进而改善左心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13.
目的:评价国产头孢哌酮-三唑巴坦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其他系统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开放研究设计,头孢哌酮-三唑巴坦和头孢哌酮一舒巴坦均为每次给药2.0g,静脉滴注30~60min,每日2次或3次,疗程7~14d。结果:本试验共入选病例57例,因各种原因淘汰4例,进入疗效分析的病例数为53例,其中头孢哌酮-三唑巴坦组27例,头孢哌酮-舒巴坦组26例,治疗结束头孢哌酮-三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3%与92.3%,各种致病菌清除率分别为95.8%与90.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与7.4%,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头孢哌酮-三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治疗临床常见的敏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14.
子宫动脉插管氨甲蝶呤灌注及动脉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4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经导管灌注氨甲喋呤(MTX)后,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术后定期监测血清β-hCG水平变化,盆腔情况及输卵管通畅与否。结果输卵管妊娠在血管造影下,主要呈3种血管征象,分为3型。Ⅰ型3例,血管造影无明显阳性征象,占7.5%;Ⅱ型4例,表现为宫旁片状绒毛血管染色,占10%;Ⅲ型33例,表现为宫旁类圆形绒毛血管染色,其外周可见小血管包绕,占82.5%。40例患者治愈率为97.5%,(39/40)。术后血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平均所需时间(7.66±2.01)d,术后恢复正常月经平均所需时间(29.78±7.14)d,21例有生育要求者,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检查,20例通畅,通畅率为95.24%。结论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能保存生育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因腹腔内出血不能接受治疗或在保守治疗期间发生内出血而至治疗失败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15.
目的:观察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将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WTp53组、TK、CD组、WTp53与TK、CD组,每组8只,WTp53采用脂质体介导,TK、CD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将WTp53、TK、CD注入移植瘤体内,瘤内注射TK、CD的裸鼠同时腹腔注射GCV、5-Fc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况及肿瘤体积、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常规病理、生存期等指标,比较观察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及对荷瘤裸鼠存活的影响。结果:各治疗组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裸鼠存活期显著延长,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WTp53、与TK、CD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TK/GCV、CD/5-Fc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316.
目的:研究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K/GCV)系统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TK组、CD组、TK-CD组,每组10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对照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K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5-Fc;TK-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电镜下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D、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白9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且TK/GCV与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17.
目的:研究测量人体温度的电子体温计性能要求的实验室测量结果。方法:通过分析2016年~2021年国家监督抽检和重庆市监督抽检的医用电子体温计的抽检项目和拓展性的验证项目检测情况,对温度测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得出低电压提示后体温计的温度最大允许误差,总结出医用电子体温计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结论:通过分析医用电子体温计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总结出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医用电子体温计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医疗器械产品发展。  相似文献   
318.
目的 评估采用后路多棒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胸段脊柱侧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1月到2022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的重度先天性上胸段脊柱侧弯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手术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多棒内固定组(n=10)采用后路多棒内固定结合僵硬区远端多节段Ponte截骨术;传统双棒内固定组(n=10)采用传统双棒内固定结合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量、多棒链接位置和术后并发症等,同时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弯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平衡参数(SVA)和冠状面平衡参数(C7PL-CSVL)等影像学指标,并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结果 随访(18.10±3.73)(13~23)个月。多棒内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传统双棒内固定组显著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侧弯Cobb角、GK、SVA和C7PL-CSVL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多棒内固定组患者...  相似文献   
319.
目的 探讨两种韧带修复方式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例)和观察组(n=42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同时修复浅层、深层韧带,对照组修复浅层韧带...  相似文献   
32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和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尤其是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IT-CHB)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和争议。IT-CHB患者以高病毒载量、低免疫应答为主要特征,既往认为IT-CHB患者疾病进展轻微、抗病毒治疗应答率低、停药后效果难以持续且容易发生反弹,多不主张积极治疗。持续的高病毒载量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积极抗病毒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是全球公认的治疗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综述了IT-CHB的概述、现状,治疗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启示,以期加深对IT-CHB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