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3篇
  3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无水酒精(PEI)治疗直径≤3cm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8年第2期)、PubMed(1978~2008)、EMbase(1966—2008)、Ovid(2000-200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8)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8),手工检索中、英文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以及查阅文后参考文献,文献检索无语种限制。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4.2.1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系统评价纳共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91例患者。按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直径≤3cm肝癌治疗后1、3年生存率与局部复发率,PEI与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91,1.00);RR=0.80,95%CI(0.71,0.91);RR=2,18,95%CI(1.11,4.30);RR=2.59,95%CI(1.55,4.32)];PEI与经RFA治疗比较,直径2-3cm的肝癌治疗后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7,95%CI(0.24,0.93)];两种治疗方式在其余指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对于直径≤3cm的肝癌,PEI与经皮醋酸注射(PAl)治疗、手术切除的疗效相当;PEI注射十RFA与RFA治疗的疗效无差异;治疗直径≤2cm肝癌,PEI的疗效与RFA无差别,但RFA治疗直径2~3cm肝癌的疗效优于PEI。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RCT数量及样本量较少,质量偏低,一些主要测量指标报道过少,缺乏足够信息进行分析,尚需开展更多更高质量RCT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与人脑幕上WHOⅡ级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95例幕上WHOⅡ级胶质瘤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通过对标本组织IDH1基因直接测序,分析IDH1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95例患者中发现69例(72.6%)IDH1突变,均为R132H型突变。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的突变率分别为73.6%、68.8%、73.1%。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6±7.4)岁 vs.(46.9±11.6)岁,P<0.05]。年龄 ≥ 50岁和<50岁组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43.8% 和78.5%(P<0.05);男性和女性组的突变率分别为68.6%和77.3%(P>0.05);肿瘤大小(直径) ≥ 5 cm和<5 cm组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60.0%和90.0%(P<0.05);肿瘤仅累及单个脑叶和累及深部组织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93.3%和32.0%(P<0.05)。 结论 IDH1在幕上WHOⅡ级胶质瘤中突变率较高。IDH1突变与幕上WHOⅡ级胶质瘤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密切相关,与患者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肿瘤血清标志物CA153,CEA和CYFRA21-1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32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乳腺良性疾病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组。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血清CA153,CEA和CYFRA21-1含量。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清CA153,CEA和CYFRA21-1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对照组及乳腺良性疾病组(P<0.05)。三项标志物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和诊断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CA153,CEA和CYFRA21-1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4.
ELISA检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 0B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0 0名健康人和 12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 0B蛋白水平 ,同时观察血清S10 0B蛋白动态变化。 结果 :12例颅脑损伤并发脑挫裂伤患者在伤后 12h血清S10 0B水平开始升高 (P <0 .0 0 1) ,2 4h即达高峰。轻、中型患者治疗后S10 0B蛋白可降至正常水平 ,而重型患者仍维持高水平 ,而且病程迁延。 结论 :血清S10 0B蛋白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脑损伤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MUC1-MBP联合TLR7/8激动剂R848对小鼠T细胞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为寻找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的合适佐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MUC1-MBP+ R848组(注射MUC1-MBP+ R848)和MUC1-MBP+卡介苗(BCG)组(注射MUC1-MBP+ BCG),每组7只。第2次免疫后第4~7天无菌取脾脏组织,测定脾指数;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各组小鼠的刺激指数(SI);ELISA法测定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和 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UC1-MBP+R848组和MUC1-MBP+BCG组小鼠脾指数均升高(P<0.01),SI升高(P<0.05),TNF-γ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且MUC1-MBP+R848组小鼠上述指标高于MUC1-MBP+BCG组(P<0.05或P<0.01);IL-4水平略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UC1-MBP+ R848组和MUC1-MBP+ BCG小鼠脾细胞中CD3+细胞、CD4+细胞和CD8+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MUC1-MBP 融合蛋白联合R848或BCG均能诱导小鼠倾向于Th1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R848是良好的MUC1-MBP候选佐剂分子。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麝香乌龙丸联合双醋瑞因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双醋瑞因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麝香乌龙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TNF-α、TGF-β水平及Lequesne指数、WOMAC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equesne指数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1、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TGF-β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IL-1、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麝香乌龙丸联合双醋瑞因胶囊能减轻KOA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可能与降低IL-1和TNF-α水平及提高TGF-β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一例可疑血管性血友病患者进行鉴定和研究,以阐明其发病分子机制。方法采用vWF:Ag、vWF:CB、vWF:RCo和多聚体分析等实验对患者进行表型鉴定。PCR扩增患者vWF基因外显子28,并进行测序。结果患者vWF:Ag、vwF:CB、vWF:RCo均降低,vWF:AS/vWF:CB〉2,多聚体分析显示存在大分子量段。患者vWF基因外显子28存在一杂合性de novo 4253C〉T(R1315C)突变。结论我们首次在华人中鉴定到一例遗传性2M型vWD患者。R1315C de novo突变是该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8.
79.
林清  贾永森  马会霞  江春花  谢飞 《新中医》2014,46(9):228-229
<正>噎膈的主要症状是进食时哽咽不顺、饮食难下及吞咽困难等。中医学古籍文献中对噎膈症状表现的描述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1],尤其与食管癌的表现十分相似[2]。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也是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3]。因此,对噎膈特别是食管癌、贲门癌的治疗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1肝郁脾虚,痰气瘀阻及常用药对治疗中医学对噎膈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0.
S100B蛋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10 0B蛋白是EF手型钙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 ,S10 0B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和脑外伤诊断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