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加深针对扩大标准供肾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肾移植手术供肾质量术前评估以及术中术后管理的认识。方法:2 例供肾均来自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同一例行肝移植手术术后5 年的供者。供者因移植肝功能恶化, 依次出现肝昏迷、脑死亡、肝肾综合征和心脏死亡。供肾评分系统(deceaseddonor score, DDS) 以及“零点”双肾肾穿刺活检被用以评估供肾功能, 综合评估后2 例受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 个月, 2 例受者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2 例受者出现肺部感染, 在给予相应治疗后出院, 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采用肝移植术后供者DCD 肾移植手术, 术前需对供肾做出详细评估;手术后短期效果满意, 有助于扩大供体池,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2.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婴幼儿供肾成人双肾移植临床疗效,探讨供、受者选择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施的婴幼儿供肾成人双肾移植42例,根据供肾是否满足三"5"标准(供者年龄>5个月、供者体重>5 kg、供肾长径>5 cm)分为两组,两组受者再根据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术式A亚组(经典En-bloc术式)、术式B亚组(分离式双肾移植)、术式C亚组(改良术式)。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经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11~92个月)。供肾满足三"5"标准组受者均未发生栓塞事件;末次随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术式A为123.4 ml/min(92.2~156.6 ml/min)、术式B为97.2 ml/min(81.3~116.6 ml/min)、术式C为133.9 ml/min(133.9~133.9 ml/min);供肾不满足三"5"标准的受者中,术式A和术式C受者均未发生栓塞事件(0%),术式B中3例受者发生移植物栓塞(2例单肾栓塞、1例双肾栓塞)(3/5,60%),显著高于术式A、C组(P<0.05);末次随访尿蛋白(+):术式A 1例(1/2,50%)、术式B 3例(3/5,60%),术式C 0例,术式C受者尿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术式A、B(P<0.05);末次随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术式A为82.4 ml/min(80.9~83.9 ml/min)、术式B为71.8 ml/min(46.1~114.2 ml/min)、术式C为122 ml/min(83.3~142.4 ml/min)。满足三"5"标准供者组和不满足三"5"标准供者组的受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和89.5%;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和84.2%。结论婴幼儿供肾可以加以利用,满足三"5"标准的供肾对术式的要求不高,预后较好;不满足三"5"标准的极低龄、极低体重供者的供肾,采用利用主动脉远端建立流出道的改良术式似可降低栓塞的发生率、改善近期预后,并减轻移植物高灌注损伤、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3.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8-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marrowcells,transplantation immune toler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8-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细胞,免疫耐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器官移植学>、 <移植免疫耐受>,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纳入标准:①形成免疫耐受的相关机制.②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③骨髓细胞输入诱导免疫耐受的优、缺点.④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或不切题文章.结果: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主要有清除、无能、调节或抑制、忽略等.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主要有骨髓细胞输注联合清髓性预处理、骨髓细胞输注联合非清髓性预处理、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物为主的预处理、以共刺激信号系统阻断为主的预处理、骨髓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等.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通过有效的免疫耐受机制可诱导形成持久稳定的特异免疫耐受,成为目前诱导移植耐受最为有效、最主要的方法.结论:到目前为止,临床免疫耐受仍然是不可控制的和偶发的.通过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稳定的免疫耐受,必将为器官移植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34.
PP65抗原检测在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CMV—PP65)检测在肾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病防治中的价值。方法肾移植术后患者37例,常规随诊接受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查。结果37例患者中11例(29.7%,11/37)CMV—PP65抗原阳性,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11例患者中3例(8.1%,3/37)发展成巨细胞病毒病,均发生于停用或未采用更昔洛韦时;另外26例患者(70.3%,26/37)PP65抗原始终阴性,随访3个月无巨细胞病毒病。结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对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PTEN/MMAC1/TEP1、TGF-β1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PTEN/MMAC1/TEP1、TGF-β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前列腺癌标本26例,前列腺增生标本18例,均为存档石蜡切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PTEN/MMAC1/TEP1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研究PTEN/MMAC1/TEP1、TGF-β1表达。结果用原位杂交方法:前列腺癌组织中PTEN/MMAC1/TEP1表达42.31%,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94.44%(P<0.01)。而免疫组化方法前列腺癌组织表达为34.62%,前列腺增生为94.44%(P<0.01)。组织学分级为Ⅰ、Ⅱ级的表达为72.72%高于Ⅲ级的20.00%(P<0.05)。临床分期A-C期的表达为66.67%,D期为21.43%(P<0.05)。表达为阳性的血清PSA浓度均值为(29.36±1.74)高于阴性的(15.92±2.06)(P<0.01);TGF-β1表达在前列腺癌组织为50.39%,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为11.11%(P<0.01)。组织学分级为Ⅰ、Ⅱ级的表达为27.27%低于Ⅲ级的73.33%(P...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3例活体供肾肾移植临床资料。结果13对供受者全部存活。所有移植肾肾功能均在术后2~4 d恢复正常,无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受体术后10 d发生急性排斥,抗排斥治疗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100%;13例供体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0 d内出院。结论活体供肾肾移植安全可行,效果优于同期尸体供肾移植,且能缓解肾源短缺的状况。  相似文献   
37.
输尿管镜和ESW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TUPL)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结石排净率和并发症 ,方法 :总结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 40 2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TUPL组 2 17例 ,ESWL组185例。结果 :TUPL组术后第 4周结石排净率为 95.9% ,高于ESWL组的 81.1% ,P <0 .0 1;TUPL组主要并发症为输尿管穿孔或粘膜严重损伤 ( 4 .1% ) ,ESWL组主要并发症为再次治疗率高 ( 13 .5% )。结论 :TUP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疗效优于ESWL  相似文献   
38.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通过相应受体的介导 ,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失去对TGFβ生长抑制作用的敏感性可能是膀胱癌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就TGFβ及其受体与膀胱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背景:随着新型肾损伤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在不同肾脏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阐明,肾损伤防治取得了重要进展。目的:综述肾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6年1月2011年10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renalinjury,marker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6年1月2011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肾损伤,标志物",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手工检索相关中英文会议文集。最终纳入符合标注的文献50篇。结果与结论:肾损伤标志物在不同肾疾病中的预测及表达不同,按时间、结构、功能及标本来源可将其进行不同的划分。这些标志物不仅能早期监测肾脏疾病、评估急性肾损伤,且有助于判断慢性肾损伤的转归。近年来发现的肾损伤标志物其变化均较血肌酐早,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但如何筛选并应用于临床,还需深入研究其在不同个体、不同时相及不同合并症或并发症影响下的变化情况,建立肾损伤的预警平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肾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前列腺液脓球与卵磷脂小体计数与病原体培养的关系,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9年9月间,我院泌尿外科门诊1 136例前列腺炎患者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计数脓球、卵磷脂小体,同时行前列腺液需氧细菌培养和支原体、衣原体培养.结果 1 136例前列腺液标本中,有284例(25.0%)病原体培养阳性,共计培养出病原体313株.脓球数目为-、+、++、+++~++++时,病原体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0.1%,32.5%,67.6%,64.3%,卵磷脂小体数目为-、+、++、+++、++++时,病原体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8.2%,30.6%,19.7%,20.6%,24.3%.结论 随着前列腺液中脓球数目的 增加、卵磷脂小体的减少,病原体培养阳性率逐渐增高,有助于早期预估病原体培养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