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9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64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42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因反复头晕头疼、胸闷心悸2年,发现中上腹部包块20 d入北京市丰台医院.患者于2年前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疼、心悸,大量出汗,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于外院就诊查血压高达230/140 mmHg,心电图T波倒置,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以高血压病或急性心梗收入院,经对症治疗,症状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后可缓解.约20 d前于外院行B超及CT检查提示右上腹包块.  相似文献   
652.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旁疝(PDH)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6年~2008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9例PD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左侧PDH(Landzert隐窝)7例,右侧PDH(Waldeyer隐窝)2例.2例平素无任何临床症状;5例患者在饱食后、4例患者在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后出现上腹剧烈疼痛.腹部X线检查提示9例为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行增强CT显示,左上腹胰腺和胃之间有扩张的囊性空肠袢.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7~13 d痊愈.[结论]PDH 术前诊断困难,积极手术探查是正确诊断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的早期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术后不同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2月~2009年2月期间在我院施行的LASIK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110例(220眼);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依次行泪液分泌量(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干燥感较术前加重,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不大,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明显,术后1周和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UT均较术前缩短。结论:LASIK对泪膜稳定性具有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使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54.
目的:了解肺叶切除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是否增加患者早期出血的风险。方法:选取18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抗凝组在术后12~24h开始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天1次;非抗凝组不给予低分子肝素。所有患者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麻醉诱导前桡动脉抽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患者术后入外科监护室,查血常规、TEG;术后第1、第2天晨6点查血常规;术后第1天晨9点查TEG。监测术后第1、第2天胸管引流量。结果:用低分子肝素前(即术毕至次晨6点)胸管引流量:抗凝组0~397mL,平均(189.11±155.71)mL;非抗凝组20~340mL,平均(256.11±102.86)mL。平均每小时胸引量:抗凝组(9.77±8.03)mL,非抗凝组(14.91±5.99)mL,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4)。开始用低分子肝素后24h(即术后第1天晨6点至术后第2天晨6点)胸管引流量:抗凝组为45~550mL,平均(291.11±198.74)mL;非抗凝组为160~530mL,平均(323.33±121.78)mL;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68)。抗凝组术后即刻和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TEG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均〉0.05);非抗凝组术后即刻的TEG各项指标和术后第1天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2组术前TEG比较和术后第1天的TEG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抗凝组抗凝后血常规中血红细胞计数较抗凝前平均下降(0.36±0.76)×10^9/L,非抗凝组平均下降(0.18±0.22)×10^9/L,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肺叶切除术后12~24h开始应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并不增加术后早期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5.
[目的]总结大肠癌所致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经手术治疗的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右半结肠癌梗阻均行Ⅰ期切除吻合术,死亡1例。23例左半结肠癌梗阻中16例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吻合口瘘2例;7例行Hartmann手术,死亡1例。1例直肠癌行乙状结肠双袢造瘘术。[结论]大肠癌所至肠梗阻为肿瘤晚期表现,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合理选择手术方案、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6.
 目的 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中限制性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门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SICU自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Ⅱ组-对照组)和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Ⅰ组-干预组)收治的患者,对Ⅱ组实施限制性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策略。比较两组SICU中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患者的痰培养结果,了解该策略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检出率的影响;对照两组间治疗性抗革兰阳性球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累计使用数量;统计两组总体死亡率和感染相关死亡率。结果 两组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以及SICU治疗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中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3.1%和20.2%(P = 0.19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24.8%和15.9%(P = 0.000);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8%(P = 0.000);治疗性抗革兰阳性球菌及抗真菌药物用量明显降低;Ⅱ组中患者的感染相关病死率显著低于Ⅰ组。结论 SICU中限制性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策略未能显著降低肺部感染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在痰标本中的检出率,但有助于减少MRSA和真菌引起的感染,降低临床感染相关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57.
658.
消化道类癌在临床上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可以分泌多种活性物质,与消化道常见的腺癌有明显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化疗不敏感,但预后相对较好。现就近年来该病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9.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铁皮石斛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本研究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测定铁皮石斛中总黄酮碳苷含量的方法,并对多个产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19批铁皮石斛进行总黄酮碳苷含量检测.方法 利用黄酮碳苷和黄酮氧苷对强酸的稳定性的差异,经过酸水解和溶剂萃取,将总黄酮碳苷提取分离,然后采用三乙胺显色法定量测定总黄酮碳苷的含量.结果 ...  相似文献   
660.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鞘磷脂代谢产物,通过激活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即S1P受体(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s,S1PRs),参与细胞生长和凋亡、免疫与凝血系统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脓毒症导致的器官衰竭主要与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在炎症环境中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栓形成、炎症及免疫反应失调。S1P可参与调节脓毒症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有望成为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物,也是治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本文通过对S1P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