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医辨证诊断是对疾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思考。中医学面临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探求现代化转变[1],中医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和精确性等问题变得更为迫切。然而,中医理论中蕴涵着对人体生命活动复杂内容的独特认识,中医诊断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复杂性科学[2],其开放性、模糊性和高维性等复杂性特征为中医现代化转变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中医疾病诊断的模糊特性和系统思维,探索应用集成中医学、模糊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经验和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识别技术和模块化思维的中医证候诊断方法(Syndrome D…  相似文献   
42.
目的准确识别急诊患者关键需求,针对性提出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对某院50位急诊患者针对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质量功能展开(QFD)为基础,借鉴SERVQUAL服务质量五维度并利用亲和图(KJ)法将患者需求层次化,采用0-1度对比表确定患者需求重要度,创建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屋,构建患者质量需求与服务质量改进要素的二维关系矩阵。结果急诊医疗服务质量改进要素重要度前6位依次为:(1)完善重点病种服务流程与规范;(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3)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急诊相关理论与技能;(4)落实首诊负责制;(5)加强急诊预检分诊,有效分流患者;(6)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住院或转诊的连贯性医疗服务流程。对此,提出并实施相应改进措施。改进后,急诊患者平均滞留时间较前明显缩短,满意度较前明显提升(P均<0.05)。结论运用QFD能确定影响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建立的数据库,描述全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有螺环境中钉螺空间分布和感染性钉螺在1950-2016年聚集分布情况。结果1950-2016年,安徽省共发现钉螺孳生环境22757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5004个,分别呈单峰和双峰状变化,1970年是变化拐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共14.10万hm^2,其中88.08%于1950-1979年首次发现;共消灭11.45万hm^2有螺面积,77.17%的历史有螺环境在1970-1999年消灭。截至2016年,全省现有螺环境4830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1051个;78.12%的现有螺环境已存在40年以上,65.75%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在10年内消除了感染性钉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0.196,Z=139.63,P<0.001);局部热点分析显示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在空间上呈聚集性,长江以南呈高值聚集,长江以北呈低值聚集;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活螺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及支流水系。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现有螺环境中感染性钉螺在4处区域存在时空聚集性。结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存在时间长久,仅靠药物难以消灭,必须结合环改灭螺。现有螺环境的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聚集性,部分聚集区也是近年的高风险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的历史上感染性钉螺聚集分布的区域中,部分环境流行因素和人畜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还需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目的报告并分析2017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4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0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7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个达到消除标准。2017年,全省共血检179. 1万人,发现阳性18 836人,共粪检17. 4万人,发现1例阳性,为输入性病例;全省现有病人数为6 398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767例、晚期血吸虫病5 631例和急性血吸虫病0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 09%;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6 127头,共血检836头,粪检15 667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3 031. 8 hm^2,查出钉螺面积21 397. 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161. 8 hm^2、复现钉螺67. 7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新查出1个有螺无病的流行村;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0 766. 0 hm^2,消灭钉螺面积239. 9 hm^2,年底尚有钉螺面积26 521. 0 hm^2。2017年,全省5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11. 0%,活螺平均密度0. 39只/0. 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7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分别下降了89. 2%和100%,有螺面积在2. 65~3. 10亿m^2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5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6台红外相机,分别放置于安徽省石台县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点的6处环境进行拍摄。通过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分析该区域野生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活动情况。 结果 通过5 d的监测拍摄,共在4个监测环境发现了野鼠、野兔和野猪等3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在2处有螺环境发现了野鼠,2处与有螺环境毗邻的环境分别发现了野兔、野猪和野鼠。监测显示,监测环境中野鼠活动最频繁。结论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构建红色糖多孢菌糖基转移酶EryCⅢ失活突变体,为探索红霉素糖基结构修饰和合成新型红霉素衍生物打下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方法将eryCⅢ基因缺失130bp后,克隆至同源重组型质粒pWHM3上,构建pWHM3-ΔeryCⅢ,将其导入红色糖多孢菌A226中。经过两次同源重组,筛选出1株缺失EryCⅢ酶活性的红色糖多孢菌A226-ΔeryCⅢ突变体。使用抑菌实验、薄层层析和质谱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析,并通过回补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与结论对红色糖多孢菌A226-ΔeryCⅢ染色体序列测定表明,eryCⅢ基因相应位点缺失130bp,突变菌株发酵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抑制作用,薄层和质谱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积累3-L-mycarose红霉内酯B(MEB),而并没有发现红霉素产物。回补验证发现eryCⅢ基因导入A226-ΔeryCⅢ使得其恢复了红霉素合成能力。所构建的红色糖多孢菌EryCⅢ失活突变体A226-ΔeryCⅢ,为探讨组合合成红霉素衍生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 2004 年以来,特别是 2018 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共有 9 个市的 50 个县(市、区)流行 血吸虫病,其中 27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达到消除标准。 2018 年,全省共询检 214. 7 万人,发现阳性 470 689 人;血检 98. 9 万人,发现阳性 11 759 人;粪检 12. 7 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人;全省现有病人数 为 5 890 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 538 例、晚期血吸虫病 5 352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0. 08%;全 省流行村牛存栏 26 470 头,共血检 528 头,粪检 12 992 头,未发现病牛。 全省共调查钉螺 84 365. 2 hm2 ,查出钉螺面 积 20 269. 3 hm2 ,其中新发现钉螺 15. 0 hm2 、复现钉螺 45. 9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面积 10 763. 8 hm2 ,消灭钉螺面积 137. 4 hm2 ,年底尚有钉螺面积 26 434. 0 hm2 。 2018 年,全省 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 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 11. 2%,活螺平均密度 0. 38 只/ 0. 11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2004 ~ 2018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 90.4%和 100%,有螺面积在 2. 64 亿 m2 ~ 3. 10 亿 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 6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 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 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